小平的话·真理之辨
权威述评
1978年9月,邓小平先后视察了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继续批评“两个凡是”的错误,支持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摘自邓小平1978年1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
讲述人
根据光明日报社的历史档案,孙长江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完成稿的执笔人。在文章发表后的大讨论各个阶段,孙供职于中共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是一位重要的历史见证人。
孙长江接受采访时强调,在真理讨论的各个阶段,胡耀邦是直接领导者,邓小平是重要的精神支柱。
立场问题
新京报: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中央党校是一个旋涡中心,能谈谈当时的背景吗?
孙长江:1977年4月10日,邓小平同志在写给华国锋同志、叶剑英同志及党中央的信中提到,要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后来这封信形成了中央文件。这封信明确提出对“两个凡是”的质疑。
当时,中央还指示中央党校研究党的第九次、第十次、第十一次这三次路线斗争。耀邦责成党史研究室要根据两条原则研究党史:一是完整地、准确地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一是以实践为检验路线是非的标准。比起判断事物是以毛主席语录、毛主席画过的圈为准的流行做法,已经是很解放了。但是,中央党校的有些学员对这两条原则产生了误解。
新京报:产生了什么样的误解?
孙长江:有的学员将两条原则理解成了两个标准。就是说,判断路线斗争的是非,一要看毛主席的指示,一要看实践。这样就麻烦了,“文化大革命”正是毛泽东发动的。即使你已经完整地、准确地理解了毛泽东的指示,那“文革”也是错误的。这样,就没有根本推翻“两个凡是,”怎么能扫清拨乱反正的障碍呢?
新京报: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关于实践标准的讨论本来是个认识论的问题,当时却变成了政治立场问题?
孙长江: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政治意义远远超过它的理论意义。
“两个凡是”是作为“两报一刊”作为中央工作的方针正式地提出来的:“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但是,在党内还有一种比较强势的呼声,那就是以邓小平为首坚持改革开放的实践派。如果不肃清“两个凡是”,中国可能又会重复历史。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好适应了这种时势,成为向“两个凡是”宣战的檄文,并随之引发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这场讨论得到小平同志的大力支持,从根本上说,也可以认为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精神支柱就是邓小平。
尽管邓小平没有直接参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但他对“两个凡是”的批评已经成为讨论的政治支持。当时要求小平出来工作的呼声非常高,大家也都希望小平能实践他的思想。但在当时,“两个凡是”的思想路线正是小平政治路线的拦路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思想上是打掉这个拦路虎的。
“砍旗”之争
新京报:文章发表后,“凡是”派有什么反应?
孙长江:当时的《人民日报》总编辑胡绩伟曾对我说,1978年5月12日晚11点左右,他的老上级吴冷西给他打电话,批评这篇文章有方向性错误,政治上很坏很坏;说毛泽东思想要经过实践检验才成其为真理,是根本错误的;作者的意图是引导人们怀疑毛泽东思想,目的是“砍旗”。
1978年6月15日,当时主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人汪东兴召开了中央宣传部和中央直属新闻单位负责人的紧急会议,专门批评了这篇文章,说文章是对着毛主席来的。
新京报:你当初想到这篇文章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弹吗?
孙长江:两条路线的分歧一直存在,斗争一直都没有停止过。一方公然表态,必然会引起另一方的反击。
新京报:那你们是如何反击的呢?
孙长江:后来吴江就写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以“解放军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发表在1978年6月24日的《解放军报》,从理论上驳斥吴冷西的“砍旗”论。
新京报:为什么吴江写的这篇文章既没有在《理论动态》发表,也没有在《光明日报》发表,而是选择了《解放军报》?
孙长江:文章之所以在《解放军报》发表,是因为当初吴江认识《解放军报》副总编姚远方,他将文章寄给了姚,姚表示同意文章的观点,答应刊登。
后来,当文章清样出来时,吴江将清样寄给了时任中央军委秘书长的罗瑞卿将军。罗大将当即表示支持。文章发表后不久,罗瑞卿就到德国治病,临行前还对耀邦说,这篇文章如果打屁股的话,他愿意先挨40大板。
再次讨论
新京报:十一届三中全会于1978年12月22日结束后,理论务虚会于1979年1月18日召开。有人称理论工作务虚会是70年代末中国理论界的一个“创举”,这个创举是由谁发起的呢?
孙长江:叶剑英元帅提议,耀邦召集主持。
新京报:为什么叶帅要提议召开理论务虚会呢?
孙长江:1978年9月,红旗杂志社写了一篇题为《重温<实践论>———论实践标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础》的文章。文章送到了中央常委,叶帅建议中央召开一次理论务虚会,各自把意见摆出来,经过民主讨论,统一认识,把问题解决。
红旗杂志社的那篇文章尽管也讲实践、实事求是,但整篇文章强调理论的指导作用,其用心就是反击对“两个凡是”的批判。所以叶帅才会建议召开理论务虚会。
■大事记
小平复出头两年
1977年
●4月10日,致信中共中央,提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中共中央批转此信,肯定了邓小平的意见。
●5月24日,同中央两位有关负责人谈话时指出,“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通过决议,恢复邓小平原任的党政军领导职务。邓小平在会上讲话指出,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倡导的作风中的最根本的东西。
●8月至9月,多次召开座谈会,强调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
1978年
●3月8日,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主席。
●3月18日,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讲话,系统地论述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性作用。
●9月,率中国党政代表团访问朝鲜。后到东北三省、河北省、天津市视察,反复强调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
●10月10日,会见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新闻代表团。谈话时提出,中国要实行开放政策。
●12月13日,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指出,解放思想是当前一个重大政治问题。提出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是带动整个国民经济不断波浪式向前发展的大政策。这个讲话实际上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12月18日至22日,出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三中全会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会议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