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派记者 任湘怡 通讯员 王艳梅
历史将铭记这一刻:公元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整,“神舟”五号飞船冉冉升空,把中国首位航天员送入太空。
清晨奉命出征
清晨5时35分,太阳仍沉睡在戈壁的地平线下。身着崭新航天服的杨利伟走到航天员公寓广场中心,由3人组成的首飞航天员梯队呈三角队形站立,一齐仰望五星红旗从这里高高升起。
“总指挥同志,我奉命执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中国航天员大队航天员杨利伟。”航天员用洪亮有力的声音向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报告。
“按计划实施!祖国和人民等待着你胜利凯旋!”
“是!”杨利伟转身与两位着深蓝色训练服的航天员紧紧拥抱,并挥手向围在广场的送行人员告别。
晨雾中,由警车、摩托车、特护专车组成的长长车队护送首飞航天员,浩浩荡荡驶出“问天阁”,驶过千年胡杨林,驶过欢快流淌的弱水河,向载人航天发射场进军。
5时50分,李继耐带领载人航天工程七大系统的负责同志赶到发射塔架下,等候航天员到来。
车门开启,航天员下车。他边走边向参试人员和前来送行的负责同志挥手,走到防爆电梯门口,迈上台阶后,他转身再次向大家挥手致意。
6时整,航天员在两名辅助员的陪伴下坐防爆电梯到达发射塔架第9层,走到飞船登舱口。飞船工作人员早已为他搭好了进舱板,一名辅助员为他取下抽风机,将一双皮手套塞进他的护膝内,另一人为他脱下了防护皮靴。
6时15分,在辅助人员配合下,航天员走近舱口,蹲下身,钻进轨道舱,经过登舱梯进入返回舱。
进行飞前检查
根据规范动作要求,躺在飞船返回舱内的杨利伟,手执飞船设备初始状态检查单,检查舱内各类供气开关、着陆控制器、座舱风扇等设施状态是否正常,并一项项划钩。
接着,他从文件包中取出正常飞行手册,解开航天服保护腹带,又检查话音通信件连接。确认一切设置正常后,他将确认单、通信头戴电测工艺件、保护腹带装进一个蓝色小布袋内,递给了飞船辅助人员陆东。
由于之前已经经历过无数次人船合练,杨利伟此时一点也不紧张。他熟练地将通信头戴接到位,开始连接供氧管插头和一氧化氮滤除旁路管。
“神舟五号报告。”“神舟五号请讲”;“我听你声音好。”“我听你声音也好。”杨利伟先后与北京、东风、0号等五个测控站沟通了话音。
“舱内初始状态检查完毕,设置正确,副风机已打开。”
杨利伟报告完毕后,侧转身,断开临时旁路管,连接航天服与通风软管,从膝盖处抽出手套戴上,仔细系好座椅束缚带,然后关闭面舱。
杨利伟接通供氧开关,关闭航天服压力调节器。
“航天服压力达到35KPA。”杨利伟打开压力调节器缓慢泄压,并切断供氧开关,向指挥控制中心工作人员报告:“航天服气密性良好。”
接着,他根据地面口令开始座舱配气,并核对自己的生理参数。
一切都很正常。辅助人员陆东关上了返回舱舱门,检漏仪指示灯显示关闭成功。地面人员仍仔细对轨道舱舱门再次检漏。
挣脱地心引力
8时整,飞船转为内供电,进入了临飞前的最后阶段。航天员杨利伟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监视综显页面。
8时20分,根据地面指令,杨利伟拔下了舱内的防潮插头。他固定好操纵棒,将飞行手册放入文件包,再次检查自己的束缚固定状态。
8时30分,航天员密切监视仪表板显示参数及船上各系统工作状态,核对时间。
“15分钟准备!”
“逃逸解锁。”火箭故检系统发出了逃逸指令(这时,万一出现意外,杨利伟可通过逃逸系统下滑到地底掩体)。
航天员开始和首长通话。
“5分钟准备!”航天员再次检查调整束缚带,关闭面窗,然后镇静地等待飞天时刻的到来。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人们的心情越来越紧张。此刻,有千万双眼睛注视着航天员,有千万颗心和他紧紧相连,为他祝福。
“10、9、8、7、6……”
所有人的心悬在了半空中。
“点火!”
“起飞!”
载着千百年的飞天梦想,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和“神舟”五号飞船,今天上午飞向了茫茫太空。
(本报酒泉电)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