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8月20日电(记者朱立毅)台风是对浙江危害最大的气象灾害,据记载,浙江历史上死亡万人以上的26次气象灾害中,有17次是台风造成的。作为半个世纪以来在中国大陆登陆的最强台风,刚刚过去的今年第14号台风“云娜”已造成164人遇难。
面对台风这个最大的气象灾害,浙江气象部门始终高度重视,密切监视和精心预报。从“云娜”尚在“襁褓”之中开始,到8月13日离开浙江境内,台风的一举一动一直都在气象部门的视线之中。
8月6日,气象部门从我国发射的风云2B气象卫星上注意到菲律宾洋面上活跃着大量云团,虽然这些云团活动分散,尚未形成“集团军”,但是根据计算机的数值分析,气象部门发现这些云团将很有可能发展成台风。此时,一场和“云娜”的赛跑悄然拉开序幕。
两天之后,这些云团逐渐聚拢形成台风的雏形,并向北移动。当天,浙江省气象局立即向当地政府发出了“云娜”将影响东南沿海的预报。9日,浙江气象台与中央气象台协商后认为,台风可能在浙江登陆。11日,浙江省气象部门拉响了台风警报,预测台风“云娜”必在浙江登陆,登陆的位置预计在温州到象山一带。
在此期间,国际上关于台风中心将于何时在何地登陆尚有很大分歧。浙江省气象局局长王守荣告诉记者,由于台风的移动路径受海温、气压场、跨赤道气流和季风等众多大气环流因素的影响,因此很难在两三天前对台风登陆定时定点。在此前,国外预报先认为在日本、韩国一带登陆,后又认为很可能在福建北部到浙闽交界处登陆,可见台风的行踪琢磨不定。
关于天气预报的难度之大,一个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蝴蝶效应”: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刮起一场龙卷风。从菲律宾洋面上飘浮的几块云团开始,在经历几千公里的长途跋涉之后,“云娜”最终将在何时何地登陆,成为气象部门要解决的首要难题。
此时,我国的气象卫星、多普勒雷达站与自动气象站网组成了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气象综合探测系统,全方位地日夜监测着台风“云娜”的动向。我国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在监测台风、获取台风实时信息方面提供了保证。浙江省温州、宁波、舟山的3部多普勒雷达如3双监测风云变幻的“千里眼”,对台风“云娜”进行了准确的定位、监测、跟踪,使它的一举一动尽收眼底。浙江省321个自动气象站犹如“天网”,一小时提供一次雨量、温度、气压、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还可以根据需要提供每分钟或每10分钟的风向风速。
12日是台风登陆之日。12日凌晨,气象部门把台风中心登陆时间精确到当天前半夜,登陆地点定位在玉环到三门湾一带;12日下午明确台风将在温岭登陆,并指出台风登陆后全省将大范围出现暴雨、部分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天气,其中专门指出,四明山和括苍山区等迎风坡可能会出现400至500毫米以上的强降水。台风中心附近风力可达每秒45米,阵风可达每秒55米以上。
一次次的修订让预报结果一次精于一次,整个台风影响期间,浙江省气象局向浙江省委、省政府和防汛抗旱指挥部汇报台风动向的次数达20多次。期间,浙江省有关部门紧急部署,进行危险地段人员的转移,同时,沿海各地还全面检查沿海海塘、水库等水利工程设施,封堵堤防开口,并组织全省沿海和河湖上的船只回港,暂停建筑工地施工,封闭高速公路,加固城镇广告等高空设施,这些措施有效地减少了人员伤亡和各项损失。
由于对台风中心登陆的准确预报,有关部门确定了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范围,及时采取了有效措施,同时也基于这一预报,气象部门确定了台风登陆后的移动路径。13日11时,“云娜”没有偏离气象部门的预料,在经过浙江的台州、温州、丽水和衢州之后,离开浙江,进入江西境内。
据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浙江先后遭遇11次大规模的台风,平均死亡人数近700人。1956年12号强台风,造成4925人死亡;1994年的17号强台风,造成1126人死亡;1997年11号强台风造成236人死亡。“云娜”在台州温岭石塘登陆后,近中心最大风力为每秒45米、阵风达每秒58.7米。台风以如此罕见的速度呼啸而来,席卷浙江,并以浙江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最高雨量记录倾泻暴雨。“云娜”所到之处,造成满目疮痍,也就不足为怪了。
虽然在飓风、暴雨和狂潮中,已有164条生命不幸逝去,但由于气象部门的准确预报,浙江省委、省政府和台州、温州等市领导高度重视,提前准备,措施得当,最终将人员伤亡和各项直接损失减少到了最低程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