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举措走了样
银川市西夏区兴泾镇原是山区移民吊庄,为执行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同时也为了给移民开辟一条增收渠道,去年4月,兴泾镇镇政府决定在全镇退耕种枣树,规定一株价值7元的枣树苗,农民先交1元定金,其余由镇政府垫付,待今后枣树成活、挂果和收获后再依次扣回其余6元。
在此项优惠政策面前,全镇有30%的农民、约5100亩土地退耕种上了据称是从西夏区一家苗木场定购来的“灵武长枣”树苗。但是接下来发生的情况不仅出乎镇政府的意料,更使农民大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原因是所栽种的枣树苗,成活率不足10%。
兴泾镇泾花村村民于月明家有7亩地,去年4月全部退耕种了枣树,谁知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家地里的枣树苗不仅没几株吐出嫩芽,相反绝大多数开始干枯死亡。
8月16日,当记者来到于月明家的田头,正遇于月明的父亲在地里忙碌。曾经的枣树林已然看不到一棵枣树,满眼只有玉米、葵花和土豆。在于月明父亲的引领下,记者才找到夹杂在玉米间隙里的不足1米高的枣树苗。而所谓的枣树苗,此时已经是干柴棍了。而这样的干柴棍,在地里约2米就有一株。记者在于老汉7亩的田里仔细寻找了好半天,共发现了不到10株成活的枣树苗。
记者问于老汉:“枣树死后镇政府有没有采取什么措施?”
于老汉:“啥措施?政府给了几十株树苗让补种,哪够种呀。再说,新树苗种上还是死得多。”
当记者问枣树苗种上后镇政府有没有指派相关的技术人员进行指导时,于老汉的情绪有些激动起来:“当时政府讲明进行技术指导,可我们只在挖树坑时见过技术员一面,再后来见都没有见过。”
令于老汉内心还有些不平的是,当他去领退耕后按政策补助的粮食和款项时,镇政府要每株扣除2元枣树苗款,于老汉不愿意,其他村民也强烈反对。在这种情况下,镇政府只好每株树苗先扣下1元。至此,于老汉7亩地里种植的770株枣树苗,共花费了1540元。事实上,在这770株枣树苗中,成活的不足100株。
村民细说缘由
兴泾镇华泾村村民秦西玲家有7亩4分地,去年有3亩半退耕种了枣树。现如今,她家地里的枣树也死了多半。说到枣树死亡的原因,她说当时栽种枣树时,镇上只派人现场讲解树苗栽种的间距,再未做任何技术方面的指导。由于她是从山区过来的,从没有种过枣树,更不懂技术,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地里的枣树一株株死掉。记者问道:“你家今年的口粮咋办?”秦西玲无奈地说:“地都种了枣树,就搁着呗。我也不知道该咋办?政府共给补了100公斤麦子,80公斤大米,根本不够吃,好在儿子打工能挣点钱。”说话间,秦西玲的女儿又插了一句:“农民不会种枣树,为啥政府就不管管呢?又补种的枣树我看也活不成,这地就白白地荒掉了。”
记者又来到该村另一户农民家里,说明到访的目的,正在屋里忙活的主人紧张地连连表示不敢说。
说到枣树死亡的原因,泾花村的于月明则更多了一层体会。
他说,从去年开始,村上的灌溉用水承包给了个人,此后,农民再往地里淌水,必须先交钱开票,再在票上签字,缺一不可。去年他家往地里淌第三水时,钱交了,票也开了,只是没等承包人签字就自己去开口浇水,这时,承包人带着人来了,不仅要罚200元钱,还要打人。最后找了镇政府,才没罚,但这时因为给水不及时,不仅地里的麦子干死了,枣树也死了。
到此,村民将枣树死亡的原因归结为两条:缺乏技术指导和不能及时供水。
镇上的说法
8月16日,就兴泾镇农民反映的枣树大面积死亡问题,记者采访了兴泾镇镇长赵辉。
赵镇长解释说,兴泾镇的枣树种植项目不是凭空上的,是2002年经自治区林业局、西夏区政府调研后才做出的一项决定。去年开春,全镇共种植枣树5100亩,到秋季时,有部分树苗死掉。对此,自治区农牧厅的有关人员来看过,当时制定的措施就是打了14眼井。今年春播时,全镇大概又有10%的枣树死亡,另外镇上建学校征地,又占掉泾华村40亩枣树地。对剩余的枣树种植户,镇上发放枣树苗233024株,平均下来每亩地可补种的树苗还不到50株。同时每亩地还补发小麦100公斤,人民币20元。至于国家规定的每亩50元的树苗补助费,则由西夏区一家苗木场以树苗的形式发给农民。
当记者问及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枣树的死亡及农民现在又复耕的问题时,赵镇长坚决地表示:树要继续种下去,还要按政府的要求做,因为兴泾镇的土地属沙质土壤,适合种枣树。但现在的问题又首先是沙化程度太高,其次是农民在种植技术的掌握上普遍存在问题,三是农民一时思想观念难以改变。
自始至终,记者没有听出兴泾镇具体的解决办法在哪里。
退耕还林是粮食换生态,退耕之后给农民补助粮食。但现在兴泾镇出现的情况是:农民一面领着退耕后的粮食及补贴,一面又在原退了耕的土地上复耕。在这里,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是不是走了样?(本报记者魏萍杨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