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呼吁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力度
本报北京8月26日电(记者 原春琳 樊未晨) 今天,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规范》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规范、学术引文规范、学术成果规范、学术评价规范和学术批评规范都作了明确规定。其中不少具体条款是专门针对目前学术界一些突出问题的。
而不少参加新闻发布会的记者和专家都注意到同一个问题:《规范》的确重要,但相应的,对违反了规范的人有什么样的处罚措施呢?
一位与会专家开玩笑说:在某种程度上,这个《规范》是规范好人的。“对于那些有意违反《规范》又为自己狡辩的人来说,《规范》是无力的。”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主任王宁教授说,她参与了《规范》的制定。在她看来,这个《规范》是针对大面积普通人的。让不懂规范的人弄懂规范,然后造成舆论压力,让有学术不端行为的人在舆论谴责下有所改变。
目前,一些人不择手段地用学术换取金钱、住房、职称、官位、奖品等等。他们把学术研究的价值转变成了商品的价格,在出卖学术的同时也出卖自己。“毕竟这种污染是少数人造成的。”王宁教授说。
而问题是,更多的人、包括年轻的教师和学生尚处在不懂学术规则的阶段。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葛剑雄教授曾经收到过一本年轻学者寄来的书,里面还附有一封感谢信。这位学者因为自己的著作大量使用葛剑雄教授的研究成果,而寄来书信以示感谢。葛剑雄教授翻开这本书,在书中却找不到任何与自己有关的字眼。“这种现象很多。”葛剑雄教授感慨。他担心:这样的教授带出来的学生将会怎样?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玉圣也不止一次碰到类似情况。“很多学生自己都搞不懂什么是抄袭,什么是借鉴。不是他们天生愿意抄袭,是因为他们不懂。”他说,“如果说学生出了问题,首先是老师的责任。解决学术道德滑坡,最重要的是解决老师自己的问题。教育者要首先接受教育”。
同时,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强教授指出,政府这些年对教育的投入增加很快。这些钱是为了促进学校的发展,而不是用纳税人的钱来制造大量的学术垃圾。曾经有外国学者对他说,中国的论文很多,但是重复发表的太多,“它违背一个最根本的原则,就是创新”。
当然,一个规范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北京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温儒敏教授呼吁:“教育部应该支持大学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力度。”他以本校中文系为例,每年有90多个本科毕业生,去年有9个学生因为学术不端行为而没有获得学位。家长不断来求情。这种情况同样发生在博士生身上。随着《规范》一起改变的应该是相应的外部环境,比如说,减少一些评比,减少对学科的量化管理,减少一些形象工程,进而减少年轻教师和学生的压力。
教育部社政司袁振国副司长表示,教育部将着手制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实施细则(试行)》的起草工作。各个高校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校的学术规范实施细则,研究制定惩处学术不端行为的方法。
实际上,有的学校已经走在前面。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都制定了相应的细则。北京大学外语系的一位教授因为自己的成果涉及大量抄袭别人的作品,不久前被所在系开除。“制定规范只是一个起点,而非终点。”王宁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