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教育培训班”中部分培训内容引起市民误解 市计生协会拟开研讨会引导社会正视
时报讯 (记者 祝勇) 广州市计生协会近日举办了为期三天的“青春健康国际合作项目高校同伴教育培训班”,没想到此举引起不少市民误解,认为其培训内容存在“纵容大学生性开放”嫌疑。昨日,广州市人口计生协会秘书长王素华表示,该协会近日拟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开展研讨,引导全社会正视“在青少年中倡导安全性行为”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据了解,广州计生协会“青春健康国际合作项目”自2000年启动以来,一直都对社区工作者举办系统青春生殖健康和“防艾”知识参与式培训班,每年举办一次。到去年底,已有60000人次参加了培训。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首次专门向在校大学生开展“高校同伴教育者培训班”,中国计生协会和美国帕斯国际组织官员也来到现场指导。
“吹避孕套说自慰”引发争议
此次参加培训的51名学生由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等十所广州高校推荐。培训的内容包括“爱情与性”、“安全性行为”等主题。培训课上,举办方组织了“吹避孕套”比赛等游戏晚会,分组开展情景剧角色扮演,讨论安全性行为、有性冲动如何防范等,并通过主持人总结引导大家形成正确观念。
然而,令计生人员意外的是,男女同学比赛吹避孕套、男女同学争辩“使用安全套好还是避孕药好”,以及女同学说女生也有自慰等培训内容通过媒体报道后,引起不少市民误解和质疑。有市民表示,这让人感觉举办方的培训是在纵容大学生性开放,不利于青少年成长。
王素华昨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部分市民看法有失偏颇。据介绍,培训前,举办方就已明确一个前提,就是对于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未婚青年,我国社会一般不提倡婚前性行为。在这个前提下,培训课上玩游戏比赛吹避孕套,是为了让他们正视避孕套,让他们明白,当面临无法自控、即将发生未婚性行为关头,如何防范未婚先孕、如何保障生殖健康和预防艾滋病、怎样达到“安全性行为”。
学生们将在各校开展交流
同伴教育项目执行人员、广东省社科院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所研究员李飏表示,大学生们在角色扮演游戏中的一些颇激的言辞,其实正是同伴教育的目的所在。
所谓“同伴教育”,是指以青少年为主体,让他们在自己参与、讨论、思考、扮演、解决中,听取同伴的不同观点,反省自己过去所思考的是否正确,效果比直接听老师灌输效果好得多。而项目执行者只在培训之前制定计划、培训之后进行总结,过程中不予干预。这种环境下,专家才能听到青少年最真实的声音,了解他们的知识水平到了哪一步,以便更好地引导他们。
王素华表示,培训结束时给学生们颁发了结业证书,而学生将制定自己的同伴教育计划,将按计划在自己学校开展类似活动。项目工作人员也会继续跟进,看培训的效果,来确定下一步的规划。同时,广州计生协会将以这批学生为基础,建立一个青年网络,为不同学校的同伴教育者提供交流平台,并且不止是在学校,更在于他们即将走入社会,能继续在更大范围“正常恋爱又暂时不能结婚”的同龄人群之间开展交流,做防治艾滋病、拒绝非婚生育、倡导安全性行为的传道者和执行者。
编辑点评
达到目的就是好方法
李龙
性爱在国人的眼中,向来是带有隐私性质的事,现在大学生们公然在晚会上以游戏的形式吹避孕套谈自慰,确实令人吃惊(详见本版《吹避孕套是纵容性开放?》)。姑且不论广州市计生协会的做法是否有过于偏激之嫌,部分市民的看法是否有偏颇之处,作为游戏主角的大学生能否得到性安全教育才是关键。
如果性教育只是告诉大学生们如何使用避孕套,这可能太低估了大学生们的性商。如今的国人早已过了谈性色变的年代,大学生对性知识的了解可能远远超过了他们的父辈。所以,性教育的目的应该是让大学生们树立起强烈的性安全意识,从而达到预防性病、艾滋病的效果。以游戏的形式倡导性教育,在晚会的氛围中提供性文明,这本身无可厚非,只要达到性教育的目的,它就是好方法。
正如一些性学专家所说,我们的性教育可以进行到哪个程度,某种程度上是个技术问题。关键是我们能不能创造一个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把性科学作为科学殿堂里的一个门类,认真研究它,发展它,把科学成果通过各种渠道传播给大众。性问题既然是与每个人相联系的人类最普遍的生存问题之一,我们就不能任其处在朦胧的状态中而安然自得。性教育应该是一种有阶段又立体化的社会工程,它涉及的不只是人类的幸福,而且也是人类文明进程的标志,过来人总是试图以自己的经历和方式教育引导后来者,其实最重要的还是社会一起为后生们创造一个安全的性环境,以正确的性道德观念接受性爱。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