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白的头发,手拎一只蜡染的蓝布包;虽然研究的是深奥理论,但说起话来却通俗易懂,妙语连珠。这就是77岁的中科院院士何祚庥。8月27日下午,在扬州大学举行的报告会上,何祚庥院士结合自己的经历尤其是他人生中几次重要的选择,向青年学子畅谈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甚至把自己称作一只“叮在马尾上的苍蝇”。谦逊、坦诚、大度、持之以恒,也许正是这位“两栖院士”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生动写照。关键时刻要选准自己的人生道路
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到清华大学物理系;从中央宣传部到核工业部;从国内到苏联,再从苏联回国;从一名普通的青年知识分子成长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何祚庥非常自豪的是,在自己人生的几个关键时刻,他都选择了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
何祚庥说,做人,首先就是要认清时代,做时代的积极推进者,这是做人最基本的道理。要“立德”为先,做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其次才是“立功”、“立言”;要分清是非,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要与广大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只有这样才不会走错路、弯路,才能成为一个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要学会团结协作的精神
20世纪60年代,何祚庥曾参与我国氢弹理论设计,是氢弹理论的开拓者之一。回想起当年攻克氢弹制造难关的艰难历程,何老至今仍为包括王淦昌、于敏在内的一大批科技工作者不计名利、报效祖国的精神而感动不已。他说,那时候,大家为推导出原子弹、氢弹方程式,常常连续十几个小时地讨论、计算,有时面红耳赤激烈地争论。但大家争论过以后,又一起合作,那种坦诚相见的情怀,那种同心同德、团结协作的精神,是后来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何祚庥说:“王淦昌他们是骏马,而我就是一只紧叮在马尾上的苍蝇,也跟着取得了一点成绩。”这固然是院士的谦逊,但其中也透射出老一辈科学家之间那种优秀的团结协作的品质。
何祚庥说:“个人的得失问题,不要太过分地计较。做人做事做学问,很多的地方首先要做人。”做学问,一定要密切联系实际
做学问,一定要密切联系实际,结合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并且要活到老,学到老,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有所成。这是何祚庥一直坚持的做学问的准则。
近年来,虽然年事渐高,但何祚庥仍积极跟踪全球科技发展趋势,关注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重大问题、热点问题。如他倡导磁悬浮列车技术、电动汽车技术、风力发电等,并就科技政策、教育政策、文艺理论以及当代经济建设所应关注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发表了大量文章。何祚庥说,当代大学生优先关注的应该是当前和未来我们国家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他最后寄语扬大学子:“正确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益的人!”通讯员 戴世勇 记者 宋金萍(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