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卧底曾制造大学生跳楼逃生惨剧的“胜美达”传销组织,披露出传销骗局通用的流程手段,细致之处,令人吃惊(相关报道见A16-A21版)。此番卧底暗访的背景,是随着传闻中国直销立法加快,各种传销组织改头换面卷土重来,欺诈手法也不断推陈出新,令人防不胜防。更令人惊讶的是,被裹胁进入这新一轮传销热浪之中的,是越来越多的理性判断能力并不欠缺的年轻大学生。从近段时间不少的相关报道来看,这些大学生中最终幡然醒悟决意脱身的并不常见,更多身陷其中者,往往情绪持续亢奋、信念固执不移,令人深感遗憾的同时,也颇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困惑。
执法人员抱怨,传销组织极具隐蔽性,立法又没有跟进,令打击传销的行动缺乏震慑力;社会学家分析,转型期激发众人的“暴发”心态,令年轻人更加盲目追求成功。这些都的确是目前传销活动东山再起的背景,但对于解释年轻学子痴狂而无法自拔的状态来说尚不足够。事实上,警方在打传过程中也发现,对于参与传销组织的年轻人进行说服教育,效果之差连警官自己都开始心灰意懒。以至于百思不得其解之下只能斥责传销组织实乃“经济邪教”,入传者都是被“洗了脑”。
但我们记者提供的丰富细节无疑为解答这个难题提供了一些思路。虽然本质上有欺诈,虽然诱惑的果子是“发大财”,但几乎所有新一批的传销组织都采取了一种惊人一致的“模式”,令参与者耳目一新、精神一振:热情又温暖的人际交往、撩人而阳光的励志言谈、一丝不苟的作风、清苦但令人自觉成长的吃住习惯、平等而又有秩序的创业团队……传销组织设置的这一切,固然是要服务于其欺诈的目的,但这也无疑是以一整套独特的“生活方式”吸引住了年轻人,尤其是那些初具认知与思辨能力但涉世未深的大学生。
初步的认知与思辨,使得这些学子能够自省并发现现实世界的缺陷;而涉世不深,则使之容易为一些貌似完美的描绘而冲动。在这些大学生看来,勇于表达自我的氛围,捡菜叶子、睡地铺等等“生存锻炼”,友爱互助的团队模式,加上一个非常具体的奋斗方向,营造出的是一种“每天都有进步”的成长感与“先知先觉”的精英意识。这,怎会不令他们持久地亢奋、固执地信奉?于是,有人兴奋地表白:加入之后自己克服了许多胆怯、懒惰、吃不了苦的缺点;也有人介绍:加入后能获得归属感,与自己过去接触社会的负面感觉完全不一样。这些身在此山中的言语,正道出了传销组织提出的挑战,岂是疯狂拜金那么简单——这样一种看起来似乎积极的生活模式,才更令信仰缺失、人情冷漠、一盘散沙、方向迷失、机会不平等、居不易且达无门的现实社会无比紧张。
其实,传销的组织模式与上述的生活模式,我们并不陌生,其形式与气质,庶几可冠之以某种“清教徒主义”的名号。它在转型中国能够死而不僵、死灰复燃,说明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现象与法律问题,而是一个广泛的社会效应。解决社会问题,从来都是大力打压不如釜底抽薪,而如前所述,要抽非法传销之釜底薪,也当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不过,要破除这传销“生活模式”之魅,至少有一件事情是需要现在就立刻着手的:传销“清教徒主义”的虚伪与丑恶,除了最后图穷匕现之外,更有一重封锁信息的反智罪恶——为了实现控制,传销组织普遍禁止读报、上网、看电视,而只允许读成功励志书籍;因此,教育我们所有的年轻公民,启蒙我们所有的孩子——公开与透明,是现代文明的基石,即便它现有诸多的不足,但它终究会在这个基石上逐步改良;而封锁与控制,十足剥夺了人的自由,则是一切黑暗的开始,哪怕它当初许诺你明天会多么光亮。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