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赣南境内的不少地方,发现过商周时期的陶片,说明赣南在商周就有陶罐制作。明清时期,随着大批客家人从中原南迁和从广东、福建回迁到赣南,他们把成熟的陶罐砖瓦制作工艺也带到了赣南。根据赣南独特的气候和自然环境,制作工艺也有了改进和提高,它与赣南农耕水平相适应,成了每个家庭的生活必需品、耐用品。陶罐砖瓦制作在赣南很普及。赣南陶罐砖瓦的发展史也就是赣南客家的生活史和发展史。
在赣南,至今发现不少古窑,如赣州七里古窑,它名闻海内外。在仙娘庙之北,大小高低的数十个窑包,从东到西连绵三四里。不少专家评说,七里窑器物可与景德镇窑、吉州窑相媲美,有标新立异,曲尽其妙的盛誉。这些精品经大庾岭古驿道,运至广州,远销海外。清代《赣县志》中王宗述的《陶书》载:“长岭出青黄釉,每釉百斛价银四分,皆浮梁瓷器所需者,赣之产釉不载于史册,县北五十里曰黄龙埠,土人尝采之。”这里透露了景德镇到赣州来采购釉原料的史实。因此,民间传说“先有七里镇,后有永和镇,再有景德镇”不是无稽之谈。直至今天,陆续出土的青釉执壶、表釉浮塑莲瓣杯、仿铜三鹰爪鼎炉、兽面五腿炉等精美瓷器为国内罕见,让人叹为观止。
各式各样的陶罐砖瓦首先是为了经济实用,为了节省成本并提高它的商品价值,制作人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形式上做了许多创新,可以从中看出当时当地的文化水平和工艺水平。从艺术审美角度,一件件陶罐又是圆满之美、形体之美和人的饱满生命力的外现;一件件砖瓦(有的根据用途定做)厚实大气。所以,从一件件或端庄或精巧的陶罐砖瓦,我们可以感受到那种植根于赣南乡土的创造的灵魂。
这一组照片,是清咸丰十年(1861)上犹一座古窑和一座砖瓦窑的剪影。它们是小型的,非专业性的,是季节性的,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的。它们以一种从容和朴实,展现出古窑的历史轨迹和生活变迁,同时展现今天赣南客家人执著的追求和美的创造。(李勋益李师良吴宝铅/图 李伯勇/文 记者李传材/策划)(编辑: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