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前,当我走进教室时,多希望黑板已被擦得干干净净。走在校园里,看见面熟的学生走来,我多希望他们能对我微笑、问好。但我却经常失望……”日前,在华东师大举行的“大学生形象大讨论”活动中,一位教授的话引起了在座学生的思考。大学生道德建设是公民道德建设中重要的一部分。时下,大学生在行为、道德方面,哪些地方需要“补钙”?《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后,本市不少高校围绕这一话题召开座谈、调研活动。
某校一位从事学生工作多年的老师告诉记者,他曾经连续数年问学生:“你觉得自己还缺什么?”有的说缺知识,有的说缺能力,有的戏说缺钱,唯独没有人说缺“德”。但事实上,大学校园中存在着一些不良行为,而许多学生觉得“这是小事儿”,与道德无关。
从“小事”入手,近来不少高校组织学生开展自我解剖,列举身边的道德“缺钙”现象:课堂上,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声情并茂,而有的同学在座位上旁若无人地打瞌睡、看课外书;在课桌上乱涂乱写,还美其名曰“课桌文化”;在图书馆看书,一时兴起,竟在书上留下“墨宝”,更有甚者,把喜爱的内容撕下藏起来;宿舍楼里,晚上熄灯后,有同学还捧着吉它,忘情高歌;在校外乱穿马路,骑车带人;毕业后,助学贷款迟迟不还……“许多小事都能反映一个人的道德和修养。我们大学生在提高自身道德素质时,一定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有学生这样说。
如何为大学生的道德素质“补钙”?“学校教育要有针对性、实效性。”不少教育界人士、学生这样认为。有的建议把有关道德建设的理论用漫画的形式表现出来,配上简洁、精彩的对白,或加上启发式的小故事,吸引学子走近道德建设。有的建议学校把“图书馆撕书”、“打饭插队”、“熄灯后在寝室里吵吵嚷嚷”等不文明行为抓拍抓录下来,组织学生讨论,开展自省式教育。还有的建议,高校除了搞一些学科、竞赛类的奖项外,还应设立“精神文明”奖,奖励拾金不昧、见义勇为、扶贫帮困等好人好事,弘扬社会新风。
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本市不少高校已亮出了“补钙”新“药方”:华师大组织专家,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分解成100题,在全校师生中开展辅导、座谈活动。复旦大学正积极酝酿“网络实名制”活动,倡导学生以真实身份上网,对网上言论负责。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