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杨树民)35岁的屈海青是潞安矿业集团公司漳村煤矿水电中心的管道工,职工家属们亲切地称他为矿山“徐虎”,更有人友好地送他“万用套管”的绰号。
从1990年调到矿水电中心算起,屈海青在管道维修工这个普通的岗位上已走过14个寒暑,从学徒工成长为“技术大拿”,从普通维修工成长为共产党员、集团公司的劳动模范。他知道,干管道维修工不会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举动,却和职工生活密切相关,平时搞好维护,减少事故发生,一旦出现故障,要最快处理,把影响缩小在最短时间。
由于煤矿地域条件的限制,地下管网设计不太科学,地沟和排水沟无法分开,在狭窄的地沟中,夏天潮湿闷热,冬天暖气熏人,有时还得把双脚浸在污水里作业,钻地沟是管道维修工最苦的一份差事。屈海青有着多年的积累,对全矿地下供热、供水、排水等各种管道了然于心,哪处易发生梗阻,哪处易发生爆裂,哪处需经常维护,哪处需及时更换,他都能说得清清楚楚,一旦有故障,他总是带头下地沟。
屈海青所在的生活一区管道班辖有30多栋住宅楼,2100多住户,是全矿职工住户最多的生活区,还有职工食堂、俱乐部、招待所、单身公寓楼、托儿所、小学、矿医院、社区广场、经营网点等公共设施。过去,职工对停水停气、下水管道堵塞、脏水冒溢不能及时处理意见很大。1996年担任班长以来,他和他的管道班率先在全矿“窗口”系统推行了服务承诺制:24小时值班,全天候服务,水暖故障随报随修。
一家管道发生故障,维修中难免要牵扯上下左右邻舍,都是装潢好的家,谁让你破墙打洞?遇到此种情况,屈海青总是用换位思考的方法最终说服对方。但这事对他触动很大,问题虽然解决了,毕竟还是给人家造成一定的损害。为了将来维护的方便,也为了维修时使职工家庭财产不受损害或少受损害,多年来,每逢新房分下来,他就主动往职工装潢的新家跑,向他们提在管道处装能拆卸的活动隔板的建议,既装潢美观,又不留后顾之虞。他把这种想法整理后向矿上建议,以标准的形式让职工采纳。
在业内,房管部门把在建过程不让自己参加质量控制、验收又走过场的移交新项目叫“交钥匙工程”,它埋下的质量隐患,直接受损的是企业和职工个人。屈海青不信这个邪,他关心新住宅楼的建设,平时常挤空到工地看看,工程进入内安装后,更是常去检查他们的材料和配件。一次他发现已经装好的阀门是一批伪劣产品,就坚决要求施工队更换,施工队为蒙混过关请他吃饭,被他拒绝,只好全部更换,背地里骂他是“一根筋”。分内的事兢兢业业,分外的事倾力而为。一次他到老工人王远琴家走访,发现他老伴患脑血栓,行动不便,身边又常没有子女照顾,为老人出门方便,他找来材料在他家南阳台楼梯焊上扶手,还给刷好漆。在矿上,人送他个“万用套管”的绰号,说他是一个技术多面手,又说他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只要谁有个铆铆焊焊、修修补补的事,有人就会说:找海青,他能给你办好。
这几年矿上推行内部市场管理,每个实体单位作为内部市场主体与上下单位都是市场买卖关系,刹住了铺张浪费之风,很多人都喊资金紧张,屈海青带领的生活一区管道班却游刃有余,不仅接手的每个项目按质按量按时完成,还为矿上节约了一笔资金。
多年来,屈海青的管道班把回收回来的各种阀门、水管、暖气片等按照科学方法,分类存放,集中筛选、拆配、修复、重用。对回收来的水管截取掉破损部分,留下可用部分;对回收来的水门、暖气阀门拆了再配,不丢掉一个可用的螺帽、垫片;对回收来的暖气包拆除漏水漏气的,再将能用的重新组装、刷新重用。据不完全统计,他任班长8年来,全班修复利用的暖气包、阀门、管路等就节约资金30余万元。网络编辑郭丽湘(来源: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