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讯
王立新
看着从大厦顶上一直到我们家楼梯口的广告,我确切地知道我们身处信息时代。手里的报纸已经有了64个版面,还在继续扩版;电视频道的个数已经超出我们父辈想象之时,网络又来了。
在网络诞生之前,信息也大量地存在着,但只有网络才能如此海量地制造和传播信息。人们被包围在海洋般的信息中,困惑而又盲目。网络不但没有提供快速的沟通渠道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反而迫使我们浪费时间,从源源不断的信息中清理出没有价值的部分。电子技术迫使我们的思维速度无限加快,但我们的身体还是老样子,这一差距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麻烦。信息输入超过人的正常负荷后,开始制造压力、混乱,甚至疾病。头晕、心悸、失眠,成为“信息干扰综合症”的基本特征。
随着信息的无穷增加,人们被搞得麻木不仁了。信息过多干扰了我们宁静的生活,妨碍了我们进行必要的思考,它破坏了交谈、文学,甚至娱乐。信息和知识之间也没有联系。我们应该寻求的知识,绝大部分都不是信息,而是理解与判断、研究与思考的产物。在这个信息无限泛滥的时代,知道何时可以忽略信息,忽略哪些信息似乎已经比获得信息更重要!况且,我脑中的灵感并非知识,而是一些我从前没有想到的点子、假设、创造性的构思。这些都不能从电脑上取得,只有通过思考和对大自然的亲近才能获得。
还有,我们没料到的是,网络上信息传播的自由,这么积极地调动和释放了人性中恶的因子。商务诈骗、淫秽网站、地下结社……除了没有鲜血外,现实中所有的犯罪活动在网上都有了。作为生活的手段,人们对网络感到的可能是一种便利,作为犯罪的手段,它就是魔鬼了。就好比内燃机,在生活中人们用它来制造汽车,而在战争中,人们却用来制造坦克。在网上读书越来越时髦了,“拥有你自己的图书馆”的口号曾经使那些嗜书成癖的书生们如醉如痴。我也几乎在所有提供中文书籍的网址上停留过,浏览三联书店的图书目录就花了十几个小时。但是,藏书爆发户的兴奋没有持续多久就慢慢消隐了。在屏幕上“读”书的时候,我怎么也找不到过去那种读印刷在纸张上的文字的感觉。没有那种亲切感,那种摸着书页,一页一页翻过去时的“阅读”感。在电脑屏幕上读书,感觉只是读“信息”,在读由电子传播的信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样的千古名句,现在看上去就像一个新闻标题。没有了油墨香气的辅佐,《自卑与超越》这样的不朽典籍也仿佛成了电脑补习班上发的教科书。
同网上读书一样,在网上做学术研究也变得匪夷所思。在下不才,只觉得利用网络的强大功能促进研究的精进就仿佛踢一个两层楼高的足球,目标庞大却无处下脚。关乎研究思考一个很重要的层面是情境,无论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任何系统、慎密的思想成果都不会从无数零碎的片段中简单地复加而来,科学拒绝片段。而万维网和超文本的本质摧毁了情境,我们只是从A地浏览到B地,完全没有深入,没有抵达。有很多人大谈因特网、电子邮件和网上交谈,对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是不可或缺的利器,但遗憾的是直到目前还没有证据说明哪一个科学成果的诞生依赖于网络。
网上资源的泛滥和经济学原理是直接相关的。网上的出版物成本低廉,现实中纸价却又不断飚涨。事实是,每年在线出版的成本都在下降,而纸上出版的成本却持续上扬。大部分人却忽略了这一点———如果这个作者说出来的话有价值,就会有人花钱把它印在纸上出版,你说出来的话如果缺乏价值,尤其缺乏商业价值,就会免费出版———在网上出版!这只要去BBS看看那些成千上万中学生“发表”的帖子就知道了。我们要永远记住格伦式法则(Gresham'slaw):劣币驱逐良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