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伊始,一些大学生们在开课第一天就收到交钱买书的通知,然而,他们觉得有些书似乎没啥用处,因此发出了疑问:
本报讯(见习记者于艳新)日前,黄河路附近某高校的大三女生小王向本报反映,新学期刚开始,他们就被通知补交200多元的书费。看着书架上的一些常年不用的新书,他们有些不解:这些书真的是非买不可吗?
昨日,记者来到小王宿舍,她将一摞崭新的教材放在记者面前说:“大一刚开学时,我们就交了1000元书费,学校也把所有的书都发到我们的手中,可两年过去了,有些课程都结束了,还有几册相关课本始终没用上。以英语为例,我们有《大学英语》教材和配套的听力练习册以及4册《互动听力》教材,然而我们上课用的只是前两种,至于《互动听力》,老师连提都没提,真不知道当初学校为什么给我们订这些书。”一位大四女生说,入学时,学校就发了一本定价为19元的《主持人教程》,但是,我们都快毕业了,也没开这门课,书也被我们当废纸给卖了。
记者在调查采访中发现,在我市其他高校几乎都有类似情况发生。记者在中山区某高校一大四女生宿舍里,看见了2001年出版的6册《日语知识》习题册,她告诉记者,她是2001年9月入学的,但发的这套习题册至今还被搁在书架上“收藏”。她不满地说:“去年刚上大三,学校又让我们交15元买《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程》,而且要求人手一册。我们觉得这又不开课,不想买,可听说不交钱就从补助里面扣,最后还是买了。现在书发下来了,我们谁也没看,简直就是白花钱。”
凌水附近某高校的小李说:“去年,我选修了一门美学课,第一节课老师就要求我们买他自编的教材,并暗示说如果不买,就有可能被‘挂’。其实那本书可以从别人那借的,但老师那么一暗示,几乎每个人都买了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