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起源于我国的汉代,兴盛于唐宋之间,又称“灯影戏”、“皮猴戏”、“纸影戏”等,宁夏人俗称“唱灯影子”。
在贺兰县50岁以上的老人中,提起张晓存的“灯影子”,几乎无人不知,他能舞,能说,能唱,能敲,能打,成了当地皮影一绝。如今张晓存已过世,记者有幸邂逅其子张进绪。
今年62岁的张进绪是张晓存的四子,兄弟5人只有他一人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张进绪14岁起从父学艺,想起当年跟随父亲四处唱戏的风光,张进绪脸上不禁溢出笑意。他说:“以前村里有婚丧嫁娶都会叫我们耍皮影,只要戏台子搭起来,长号一吹,全村不论老小,马上就拥到场子里来了。多的时候有几百人看戏,树上都爬着娃娃。”
“如今年轻人都爱看电视电影,周围人家操办红白喜事也大都选择放映电影,皮影班子成了村民眼里的老古董。”张进绪苦恼地说。观众越来越少,演员大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没人邀请演出,就没有效益。年轻人都不愿学唱这门古老的艺术,连儿子对他的皮影都不屑一顾,因为学皮影远不如出外打工挣的钱多。张进绪告诉记者,父亲在世时,他们演出时除固定一人操纵皮人并演唱外,还有三至五人的乐队伴奏。可现在,连起码的乐队都凑不齐,玩皮影兼演唱的也只有他一人,每次在外演出,临时拼凑的乐队根本不能与当年的张家戏班同日而语。
记者在张进绪家中见到了他珍藏的宝贝,两个古香古色的木箱中,一个装满了皮人,另一个则装满了打击乐器。张进绪告诉记者,他所收藏的这300多件“靠子”(皮人或道具),都是从父亲手中接过的清代作品。然而这些历经百年的皮影人,至今色泽依然鲜亮,刻画出的人物头部造型夸张,通透明亮,线条柔美,形态迥异。每件“靠子”中都凝注着张进绪美好的回忆及无限的情感。老人最怕的就是百年后,自己这门技艺后继无人,且收藏的皮影精品也因之失传。
据统计,目前全国范围内掌握皮影制作的不超过500人。而皮影戏表演由于要求表演功底过硬、乐器掌握技巧高,学习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张进绪老人痛心地说,在中国民间艺术中,皮影戏是一门最独特、最值得让人引以为豪的中华奇葩。它既是所有中国造型艺术(如剪纸、绘画、工艺美术、雕刻等)的结合,又是所有传统表演艺术(如京戏、地方戏、相声、口技等)的综合。如果今天再不及时进行抢救性保护,千百年来沉积的这些文明成果,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消失。如何吸引青年人才和资金投入皮影戏,已经成为拯救皮影业首当其冲的问题。(本报记者张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