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刘禹锡的诗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句。诗中所说的王谢,是指当时富可敌国的王家和谢家。近日,家住萧山区浦阳镇的傅先生给杭州日报大众热线85109999打来电话,说浦阳镇谢家村有个名叫“谢家大屋”的院落,那是个百年前富得流油的人家,会不会和刘禹锡诗中的谢家有关呢?
近日,杭州日报记者随着傅先生来到浦阳镇。谢家大屋的女主人谢惠金老太太,小个子,清瘦精神,耳聪目明。她热情地邀请我们坐下来聊天,她说她18岁嫁到这里,到现在已整整60年光景。
傅先生是个文物爱好者,特别喜欢老房子。他说,这20多年来,他寻访过很多老房子,见过许多精美的建筑,如南大房、金家祠堂、世进士、涝湖村、娄家大院等等,但与谢家大屋里的木雕一比,就相形见绌!谢家大屋里的木雕,匠心独运,细腻繁复,可以说是超出了民间美术的一般水平,上升到了专业的高度。
与我们同行的几位文保专家说,如此表情生动、线条流畅、活灵活现、妙趣横生的束腰木雕,实在是难得。在其中的一幅“打稻图”上,稻桶边清晰地刻着“乾隆壬午榴月吉日”,也许是造房子的年代。算起来,约有120多年。大家数一数,共有12扇门,每扇门都有里外两幅木雕画,朝外的都是男人耕作收获的情景,朝里的都是女人养蚕织绸的图案,合起来就是“男耕女织图”。谢惠金说,以前这里一共有18扇门,叫“男耕女织三十六图”,经历了百年岁月后,现在只剩这12扇。
由于这座谢家大院建造到现在已有一百多年时间,对于祖上的事迹,谢惠金知道的也不多。但可以确定,这大院与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肯定是没有关系的。但拥有如此精美木雕的百年老屋倒是应该保护起来。谢老太说,每年都有几个古董贩子来,说给几万想买她家的木雕,都被回绝了。傅先生认为,最好把大院的木雕作为文物保护起来,让学习建筑的大学生们能来观摩,看看中国的古代建筑艺术多精美、多迷人。
(通讯员傅宇飞记者周春燕 杭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