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张艳红)8月30日晚和9月1日晚,河北经贸大学两名大学生的银行卡被骗子调包,共损失一万多元。据该校治安科长张彦介绍,近三四年每逢新生入学都会发生此类案件。而记者从省会公安部门了解到,省会各高校开学时几乎都有学生被骗,其中新生占70%以上。
这些骗子大多自称外地某名牌大学的大二或大三学生,利用新生对大学生活的好奇,与之神侃“大学经”,使对方产生好感,放松警惕。之后,骗子谎称到本地社会实践或探望同学,与同学走散,银行卡恰巧消磁,想给家里打电话求助又没有现金,请对方帮忙。在与“家人”通话过程中,骗子的表演开始进入实质性阶段:“我的银行卡消磁了,怎么汇款啊?……借账号?我谁也不认识,谁会借给我啊?”说到这儿,有的“高手”甚至涕泪横流。放下电话,骗子便会十分为难地提出借账号的要求。
此时,被骗同学的同情心被煽动起来:帮人帮到底!反正他不知道密码,也拿不到我的卡。岂不知,“借账号”只是骗子的“虚招”,其醉翁之意并不在此。把账号电话转告“家人”后,骗子会进一步提出查看卡上余额,以便知道“家人”汇款数额。两人一起到柜员机上查询余额时,骗子便悄悄记住该银行卡密码。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后,骗子会提出看看钱汇到没有,再次在柜员机上查询银行卡余额,骗子又得到一次记忆和核实密码的机会。万事俱备,骗子趁人不备,以同类银行卡调包,然后找借口溜之大吉,以最快的速度在其它柜员机上将钱取光。
办案民警介绍,此类骗局具有两大主要特征:一是借卡(存折)、借账号,二是反复使用被骗人的银行卡(两次以上),以记忆密码。因此,请那些即将报到的新生千万不要轻信陌生人的“求助”,以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