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关系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当前国际关系中最耐人寻味的是美欧关系因伊拉克战争引发争论而出现分歧乃至疏离的变化。在日前刚刚闭幕的“跨大西洋关系与欧亚地缘政治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议上,本报记者就此话题采访了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冯绍雷教授、日内瓦国际关系研究院相兰欣教授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欧洲系主任戴维·卡莱欧教授。
记者:伊拉克战争后,美欧关系出现明显分歧,跨大西洋裂痕扩大,这是一种暂时性的现象还是趋势性变化?如何评价这种变化?
相兰欣:这是一种趋势,是美欧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而伊战只不过是催化剂。大西洋裂痕早就存在。冷战期间,美国单边独大,而欧洲由于前苏联的存在需要依靠美国的军事保护,裂痕暂时被掩盖。冷战后,美欧失去共同的敌人,联盟弱化。欧洲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在加快一体化进程中朝着独立自主的方向发展,从而陷入与美国的控制与反控制的实力抗衡之中。而伊战作为国际关系体系的转折点,使美欧间原来被掩盖的分歧上升为地缘政治冲突。欧洲对美国处理地区事务的单极霸权做法再也无法认同,对伊战在伊斯兰世界引发大规模全民性对抗情绪的局面再也无法容忍。
就我个人的观点来看,美欧矛盾暂时很难修复。因为美欧矛盾是冷战期间意识形态上一场看不见的争斗带来的结果。争斗的焦点是对民主意义的不同认识。欧洲在一体化进程中意识到,民主是一个无法割裂文化和价值观的长期过程,而对美国在伊战中推行的“枪杆子里出民主”的做法无法认同。
冯绍雷:从“9·11”事件起到伊拉克战争期间所发生的大国关系变动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在美国居于无可置疑的强势地位的情况下,多极化的趋势依然获得了迅速的发展。第二,在反恐和伊拉克战争问题上,跨大西洋关系的裂痕有史以来第一次如此鲜明地得以暴露。虽然,跨大西洋关系可能因调整而暂时得到缓和,但是由于政治文化、战略利益、历史惯性所引发的跨大西洋关系的分歧,看来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将很难得到根本的弥合。
我在此大胆假设,随着欧盟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化,欧洲自我认同的不断提升,跨大西洋关系可能发生质的变化。即使不是法律上的“离婚”,但“分居”是可能的。
卡莱欧:美欧关系已经无法回到冷战前的蜜月期,这一点无可否认。但也要看到,基于共同文化、价值观念和传统利益的美欧关系基础并未动摇。因此,我不同意关于美欧关系完全破裂的说法,就像一个家庭里,大家为了各自的利益出现争吵,而争的是实力。美欧目前毕竟还是在同一屋檐下,从当前看还是同大于异。美欧依然会保持强有力的亲密关系。关键是双方将在未来的关系中如何寻找新的平衡,这既不同于以往生死相依的盟友,但也不是矛盾的对立面,而是争取双赢以及合作。
记者:跨大西洋关系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今后的世界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相兰欣:美欧关系虽然裂痕难补,但关系难断。这种磕磕碰碰的关系今后还将持续下去。而对世界来说却不一定是坏事,美欧有不同观点,俄罗斯、中国等也会有自己的立场,表明多极化趋势不可避免。
卡莱欧:欧洲作为世界力量中的强大一极出现在国际舞台上,必将对美国的单极世界提出挑战。双方互相需要也互相制约,很难分出谁输谁赢。而对于世界来说,美欧的争斗并不是他国利益所在,相反全球的力量平衡才有利于世界的发展。
冯绍雷:美欧关系的变化表明,国际力量的崛起与相互平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单边主义方式的霸权思维是难以构建稳定持久的国际秩序的。大西洋关系凸显的内部分歧,以及欧亚大陆新的合作趋势,表现出对单极思维的抵制和对多边合作的向往。正是这样一种动态平衡的长期过程中孕育着新的国际体制的诞生。本报记者钱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