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6日电 题:“一费制”能否终结教育乱收费?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陈芳、李俊义
秋季新学年伊始,我国中小学义务教育全面推行“一费制”。这一被认为是最有效根除乱收费顽疾的良药,旨在让老百姓教育消费得明明白白。
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最昂贵的乱收费——“择校费”并未包括其中。这样的“一费制”,会不会成为“出场秀”?广为诟病的教育乱收费真的无药可治吗?
一费制并非“一费”了之
今年8月份,江苏、河北等省市先后召开了“一费制”听证会,这项旨在制止教育乱收费的听证会受到了人们的欢迎,也引来一些人士的质疑,认为听证会并未触及家长们最为关心的择校费问题。
按照教育主管部门的说法,“一费制”,就是对学杂费、书本费由有关部门规定一个最高收费限额。按理说,义务教育有了“明码标价”,既可减轻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学校收费管理。更何况,一费制去年试行就为广大农村中小学家庭减轻负担17亿元人民币。
然而,业内人士提出,这个一费制并未将涉及学生家长额外负担的教育收费项目完全纳入,如择校费、补课费、校服费……这给乱收费留了很大“口子”。
——“一费制”就是收一次费?虽然各地对“一费制”所限定的具体范围,多是杂费、课本费和作业本费三费合一,有的包括信息技术教育费,但多数家长说这只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收取全部费用中的一小部分,像住宿费、校服费、卫生保健费等,都是教育和物价财政部门核准的学校代收代办项目。这些项目如何收,没有明确规定。
——约束“小头”放松“大头”?除了上面列出的代收代办项目,家长们反映最强烈的就是少则几千、多则几万元的择校费。事实上,公开的择校费还只是保底价,附带的赞助费更是高得惊人。北京市一类学校赞助费为5万元,准“重点”也得4万元。“公办民助”学校收费更高。
——“学校乱收费,你随时可以打电话举报”,这被认为是堵住乱收费“漏洞”的又一法宝。然而,实践中这个效果并不理想。现在,很多家长苦恼的是学校不收这赞助费。名校总共就这么多座位,大家都想争,校方正可以来个“论质论价”。又有多少家长敢再冒风险去举报,去破坏这个潜规则呢?
择校费:绕不过的一道坎?
北京有色设计研究总院的程女士说,现在的“一费制”规定,九年义务教育由各级政府负责,学校不收学费,可收取适当的杂费,学校可代收课本费。这里面包含的内容还是太窄了点,对于像择校费之类的规范,似乎显得“苍白”无力。
择校热难道真的成了死结?据教育部门人士介绍,择校费产生于上个世纪90年代,当时,不少中学出现了“借读费”这个新的收费项目,不过往往只有几百元。随后,这个价码开始跃进式的翻番,“借读费”也逐渐被“择校费”代替。
教育专家孙云晓认为,择校费最大的弊端在于它的不公平性。在现有教育制度下,分高者上学是人人能接受的规则。但是,择校费打破了这套规则,“分高者上”变成了“价高者上”,最终把重点校变成有钱人的“私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