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贵州安顺市“劳促会”共接到来自省外的50000多份劳务订单,工作人员亲自下乡进村,挨家挨户地做了大量的动员工作,到目前为止,有1598人报名参加出省打工,一轮培训之后,只向外输出了887名农民工。
7月份,安顺市各级残联组织接到福建蒲田包装厂的一批订单,当即组织了100多名闲赋在家的残障人报名。没想到最后出发一刻,只有27个残障人员踏上离乡的火车。
年初,北京家政服务协会向安顺市招聘家政服务人员,“劳促会”特意从“青山职业学校”选拔了37名平均年龄在17岁左右的女孩子,随即又对这些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女孩子进行为时半个月的家政培训,包括电器使用、待客礼仪、婴幼儿护理、老年陪护等方面。然而培训班结束后,只有14个女孩子愿意远赴京城。
据安顺市劳动局就业办的数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就业办共收到10000多条省外用工信息,现在有组织的输出劳务人员仅有4309名。
今年,各级政协、农办、劳动三家联合为58名富余劳动人口举办了工艺彩绘培训,合格后送福建石狮务工。如今厂方传来十分满意的反馈,表示希望安顺能再输出更多的劳动力,面对接踵而来的订单,却遭遇到了极其尴尬的民工荒。
目前沿海地区工厂企业的务工人员多来自四川、湖南、湖北、江西、河南等省。贵州籍的民工相当罕见,但在外盲目流动的零散工人倒是不少。
上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安顺市一年只有110个劳务输出指标,却被千万个农民抢得火热,许多找不到门路出外打工的人们还会苦苦期盼下一年的输出指标。
是安顺现在剩余劳动力少吗?
2004年1月到7月,安顺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对全市“农民工”的基本情况统计结果显示,全市共有123万农村劳动力,富余劳动力有82.50万人,其中18-45岁的有53万人,46-60岁的有29.51万人。
那么,这些人为什么不愿走出家门呢?
兴邦村农户赖大正以前靠田地里种庄稼,一年到头的收入刚刚只够填饱肚子。听说沿海那边的钱好赚,他曾经想过出去打工。可是去年自打开垦了两亩荒地种上山药以后,竟然尝到了甜头,用卖山药的钱起了一栋100多平方米的新楼房,他站在宽敞明亮的新房前反问记者:“去年我靠卖山药就收入了2.5万块钱,如果出去打工能赚到那么多钱吗?”
平坝县下坝村是个国家级贫困村,去年党建扶贫队驻村后,开始大力发展畜牧业,今年全村农民的年收入翻了三番,好几个养猪带头人都实现了以前从不敢去想的“万元户”。
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安顺经济发展出现热潮从而推动本地劳动力需求量的骤然增加,使农民觉得不用外出打工也能脱贫致富,这是造成劳务输出短缺的一个主要原因。
贵州经济发展滞后,所以一向被认为拥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是什么使得
成千上万的空缺岗位和安顺市上十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之间形成了断裂?其中需要关注和警惕的是什么?
国内不少专家和媒体曾经认为,出现“民工荒”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民工的劳动条件恶劣,工资水平过低,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他们无法忍受,纷纷离去。这是长期漠视农民工利益的代价,是农民工对不公平待遇说“不”的结果。
更详尽的解释,来自于安顺市劳动力资源开发促进会有关负责人的说法。
农村的观念仍然普遍处于陈旧、封闭的状态,大部分农民还持有“饿死不离乡,病死不离床”的想法,担心自己或者孩子离乡背井之后,会吃上许多难以预计的苦头,不小心还会上当受骗。
经济落后让农民们穷怕了,现在送一个农民工出去大约需要1000元的花销,尽管有关人事部门尽力减免其过程中的部分费用,甚至贴上路费,但是最后剩下的仍要自己负担的钱,农民极不愿意拿出。在他们看来,这不是投资而是“倒贴”。
安顺市虽然已建立了80个乡镇劳动保障所,但功能尚不完善,不够系统、规范,信息化建设的滞后导致了劳务输出的数量跟不上如雪花般飞来的订单速度。“某些乡镇政府还没有认识到劳务输出其实是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路子,一向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从来不积极组织和提供富余劳动力。”业内人士这样分析。
(6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