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家长和大学生们“出格”的要求,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近日明确表示:有钱也不行。改善生活条件,让学生能在相对宽松的环境里完成学业。这并不过分。但脱离高校目前的实际。追求过高的在校住宿标准,无论从高校的办学目的,还是从“有钱”学生自身的成长来看,都是弊大于利。
说起大学生“一人一间”,倒让我联想起前不久引起广泛关注的“特殊病人”住院“一人一套”的讨论。部分医院推出“一人一套”,据说是考虑到一些身份特殊的病人可能会有在住院期间办公、会客的需求。这样的考虑,和大学生“一人一间”的提法以拓展学习、生活空间为名一样,似乎都很在理——既然有人舍得出钱,医院和学校在经济上不“亏”,就可以任其自便。
但支持这一观点的人似乎忘了,学校的宿舍、医院的病房都是动用公共资源、出于公益目的建起来的,动用这些资源来满足少数人的“特别要求”,就是最大的不合理。鉴于众多学子还在为争取接受大学教育的机会挤独木桥,高校更不应该为“有钱”的学生提供超标服务。试想,如果原本可以容纳1万人的校舍却只招收了2500名父母“有钱”的学生,岂不是对大学教育和社会公平的最大讽刺?
“钱能通神”,力量的确不可小觑;但如果在“教育产业化”这一错误观念的误导下。让正处于成长重要阶段的大学生觉得有钱就能买到一切,让高校不幸成了他们错误金钱观的启蒙者或推动者,那就是教育的悲哀。“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没什么错,但追求过高的“起跑”条件,小心让孩子“栽”在起跑线上。
广州日报(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