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为期四天的“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著名作家王蒙在发表演讲时指出,在全球一体化的语境下,由于英语、拉丁文在国内的普遍使用,使得中华母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面对母语危机,王蒙呼吁全球华人保卫汉语,展开一场保卫战。(《京华时报》9月4日)
王蒙的观点和感受主要来自于目前在某些领域内存在的一些现象,比如:当前的一些商品名字与商品标识中使用拉丁字母;一些演讲者在公众场合说话时常在汉语中夹杂英语单词;北大去年的教学改革方案中,竟要求老师用外语授课,使得有些学生说话、写作常出现欧化句式等等。王蒙个人认为,“如果摒弃汉字原本的规律而不顾,一味追求拉丁字的拼音,则从根本上违背了汉字的本意。”“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客观的说,王蒙所说的上述现象的确存在,而这些出于各种原因所产生的重英文、轻母语的现象也确实不少。但是,我个人认为,在这些行业和领域出现的这些行为,并不足以动摇汉语作为母语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更不会导致母语地位的丧失。相反,对外来语言的吸纳和使用恰恰是国家对外开放的必然结果。对于汉语而言,这是再一次丰富本国语言的大好时机。至于汉语本身,也绝没到需要什么“母语保卫战”的地步。
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这种博大,不仅体现在源远流长和历史悠久方面,更体现在对外来文化的吸纳和借鉴方面。今天,不仅仅是语言,在许多领域,有很多东西都属于舶来品。这些被“拿来”的东西丰富了中国人的生活,改变了中国人的观念,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健康发展。
有比较才能知优劣,知优劣才能有进取之心。正是因为这样,几千年来,中华文化从外民族吸纳了数不清的优秀文明成果。从语言自身的发展轨迹来看,语言自身的发展是与整个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的。只有不断借鉴外来文化,才能促进本民族文化的更新和进步。语言作为一种工具,又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是整个社会生存状态的标签。
语言的发展需要借鉴外来语汇,历史上无论哪个民族,都没有出现因为借鉴外来语汇而造成本民族语言颠覆的状况。即使在借鉴程度最高的日本,大量的外来语汇涌入,也没有造成日本本民族文化的没落。相反,由于对外来文化的大量引入,日本文化的丰富多彩性反而得到了发展。由此可见,大量使用外语并不会伤害汉语,更不需要发动一场纯洁汉语的运动来矫正。相反,由于长期的闭关锁国,汉语自身的发展已经受到了限制。在许多国际性的社交领域和高科技前沿,由于闭关锁国导致的固步自封已经使汉语的创造性大大降低。
此外,保护本民族语言不应该等同于排斥外族语言。固然有些领域出现了外来语盛行甚至取代汉语的倾向,但是,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其深刻的背景,与时下国际、国内的经济、文化背景、民族心理有很大关系。客观地看,英语乃至拉丁语恰恰因为是目前国际交往中的重要语言,所以才赢得大家的重视,英语和拉丁语这种工具性的存在和大量使用促进了整个世界的融合和发展。今天,我们强调学习外语,恰恰是为了本民族发展的必要和维护母语的必要。这是因为,只有本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昌盛了,本民族语言在国际交往中的重要性和工具性才能得到凸显。
出于以上原因,我个人对王蒙先生的“母语危机”和“汉语保卫战”的提法不能苟同。我个人以为,“汉语保卫战”是一个伪概念,对于国内出现的英语热和拉丁语热,不值得大家大惊小怪。
新闻链接:
作家王蒙呼吁汉语保卫战 指出外语伤害中华母语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