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分析
“新兴医院事件”终于有了结果:在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北京市工商局要求北京新兴医院、北京乾坤医院立即停止在各地发布虚假、夸大的广告。
国家工商总局和国家广电总局也有了动作:国家广电总局要求各地广播电视机构要对所播广告内容进行全面审查,坚决制止“挂角小广告”;国家工商总局通知各地工商局,严禁以电视短片的形式发布违法医疗广告。
但是,事情到此就算收场了吗?
作为一家民营的“营利性”医疗机构,新兴医院大张旗鼓的吹牛无疑给正在走向纵深的医院体制改革打了一记闷棍;而至今也没搞清楚的监管职责问题也让政府部门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但问题的关键并不在此,看病、吃药这样的基本医疗问题恰恰出现在政府部门寄予厚望的已经分类管理的医院身上,这不能不让人深思:在新兴医院和政府之间,到底谁让医疗体制改革处境如此尴尬呢?
医院产权改革不是灵丹妙药
事实上,新兴医院的出现,正是医疗体制改革政策的产物。
2000年2月26日,卫生部等八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将医疗机构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类进行管理,国家根据医疗机构的性质、社会功能及其承担的任务,制定并实施不同的财税、价格政策。初衷一是形成市场竞争的格局,在竞争中求得卫生事业的发展;二是甩包袱,让国家财政只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进行补贴,而营利性医疗机构均要走向市场,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
政策一出,一直被视为投资“禁地”的医疗领域立即躁动起来,各路资本闻风而动,纷纷瞄上了这块巨大的蛋糕,一夜之间,长期在国有体制下的医疗卫生市场变成了未开垦的处女地,新兴医院以及其他的各类营利性的医疗机构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粉墨登场”。
新兴医院的问题暴露之后,媒体和专家一致把责任归结为“政府监管不力”,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从政策的出台到几年来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现实,改革的焦点一直是公立医院的产权制度改革,而医疗领域的主要矛盾比如“看病难、看病贵”等却成了次要问题,结果造成了私立医院管又管不了,公立医院管也管不住的局面,私立医院铆足了劲头赚钱,公立医院的医生们则唉声叹气,老百姓怨声载道,政府一肚子苦水。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玲如此分析这个问题:“目前医院体制改革的矛头直指产权,认为产权改革一试就灵——这是一种幻觉。目前老百姓抱怨的焦点就是‘看病难、看病贵’,政府很想在医疗改革中有所作为,并希望寻找一种灵丹妙药,解决当前的医疗问题,最后找到了产权——医院体制改革的核心。但是事实上,并非这么简单。”
专家们甚至呼吁,如果改革过多纠缠产权,不但不能解决当前的看病困难问题,相反,极有可能还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医疗卫生体制暴露深层矛盾
这次新兴医院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被媒体和专家们归结为“多头管理造成的政府监管不力”。查阅一下历年来政府部门所发的文件,在2000年所发布的《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指导意见》中还有一个附属的《关于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的意见》,该文件中说,今后卫生监督的重点是保障各种社会活动中正常的卫生秩序,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和流行,保护公民的健康权益,卫生监管的范围包括卫生许可管理,还包括对各级各类卫生机构、个体诊所和采供血机构的监管以及卫生专业人员的执业许可和健康许可。
但对到底如何监管营利性的医疗机构确实没有明确的说法,卫生部门把这个责任归结为多头管理造成监管失误,但这个答案并不能令人满意。
事实上,新兴医院事件仅仅是表象,在日前刚刚结束的北京大学医院管理论坛年会上,专家们认为,自从国家在医疗卫生系统出台“三项改革”以来,医疗卫生体系内的一些深层次矛盾正在逐渐暴露出来。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目前存在着如下的问题:医疗体制改革过程中医院的市场属性与公益职能冲突造成了改革方向的迷失;产权不清晰形成的委托代理关系不明确造成医院管理层改革动力不足;医院激励分配制度不合理导致了医护人员工作满意度低和优秀人才流失;医院管理方式及医疗质量控制方法落后造成的医患纠纷等等,这些矛盾不但影响了医疗体制改革的进程,更直接降低了医院经营的效率,削弱了医院的竞争能力。
这还仅仅是公立医院存在的问题。
大批的民营医院以及正在完成产权改造的营利性医院到底该在医疗卫生市场中扮演什么角色?到底谁来协调并监管这些医院?有专家认为,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出现,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医疗市场的格局,而这些问题不解决,可能会导致更多的医患纠纷,有可能引发更多的社会问题,更不利于我国医疗卫生市场的健康发展。
■本报记者 刘树铎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