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在这秋色宜人的季节里,我们欢聚一堂,举行新民晚报创刊75周年座谈会,此时此刻,我们新民报人感到无比振奋。 我们难忘:不平凡的岁月,新民晚报得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扶持指导;1982年复刊后历届市委的正确领导!
我们感谢:多年来,数以百万计的海内外忠实读者对新民晚报的关心呵护!老同志、老朋友,为新民晚报献出了心血、作出了努力! 我们怀念:大批前辈为新民晚报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奉献一生;新民晚报的历届老领导、老同志为我们今天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们祝贺:接过新民晚报的“接力棒”,正赶上了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好时代,因此得以百尺竿头,再接再厉,加快发展。
75年,新民晚报的历史文脉弥足珍贵回首这75年的历程,畅谈新民晚报的骄人业绩,我们可以说出许多成功理由,而弥足珍贵的是新民晚报的历史文脉! 弥足珍贵的是新民晚报始终伴随着上海文化的脉搏。新民晚报的75年,承载着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历史文化;折射和聚焦着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的理想、信念、价值观与行为方式。上海文化的人文精神,上海文化的综合性和多样性,上海文化努力培育的“上善若水、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灌注着新民晚报各个时期、各个版面。正是上海的特色文化与新民晚报紧紧交融了在一起,才展示了新民晚报文脉的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 弥足珍贵的是新民晚报始终立足于自身的特色定位。新民晚报文脉贯穿于她的办报理念、编辑方针、报纸特点。越超构同志在从事晚报领导工作的四十多年中,通过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逐步摸索、开创了一条办好社会主义晚报的道路。无论是1956年新民晚报改版时,他提出的得到毛主席重视的“短些,广些,软些”的著名论点,还是1982年新民晚报复刊初期,他提出的被江泽民总书记充分肯定的“宣传政策,传播知识,移风易俗,丰富生活”的编辑方针,都为丰富和发展新民晚报文脉作出了贡献。
浓郁的文化气息;强烈的社会性;多方面知识的传播;富有都会色彩;关心读者业余生活;报道的深入浅出、短小精悍;版面的生动活泼等等。这些特色,给新民晚报的历史文脉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新民晚报文脉之源泉在于民众,从民众中吸取营养,忧民之忧,言民之言,是新民晚报不变的宗旨。1982年1月新民晚报复刊时,赵超构同志更加明确提出了凡从八岁的小娃娃到八十岁的老爷爷,都是晚报的读者,都应该从晚报上读到自己喜爱的东西。他还要求晚报努力使自己成为报春的燕子,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几十年来,新民晚报与广大读者心连心,这张报纸正在成为许多市民的文化家园。 新民晚报文脉,是经过75年间几代人以永远不落后于时代的精神不懈奋斗而打造出来的宝贵财富,这也是新民晚报文脉的生命力之所在。回首新民晚报的历程,尽管历届报人的各自做法不完全相同,但是传承文脉、与时代同步的信念没有变。
今天,新民晚报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的手里,我们向老报人学习,潜心传承文脉,坚持开拓创新,这是我们这一届领导班子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所做的,就是与时俱进,在继承中创新,在传承文脉中发展。今天的新民报人正在为传承文脉而努力奋斗! 当今我们所处时代,是与过去几十年相比,已经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年代;报业竞争的态势,新民晚报现在所面临的挑战,在很大程度上是过去不曾遇到过的。虽然这样,新民晚报依然能够成为中国晚报界的侨侨者;在姹紫嫣红的新闻百花园里依然分外妖娆。关键就在于我们在传承新晚报文脉中,敢于在继承中创新,与时俱进。
回首新民晚报文脉,我体会到以下三点:第一, 解放思想是发展的前提。新中国成立之初,为适应新社会的要求,虽说新民报当时还是私营,但他们提出“精神上永远是人民的了”的新观念,这正是建国初期新民报求得新发展的前提。在新观念的支配下,当年为打开销路,报社发动记者、编辑和部分职工到上海各区街道里弄开展活动;组织“居民读报组”配合读报,编辑人员、包括越超构、程大千等领导,每天根据新华社电讯和《人民日报》等报刊文章,用通俗的大白话改写新闻、评论和有关宣传资料。同样,从1982年的复刊后的振兴,到近期的调查数据表明,在全国近150家晚报中,新民晚报的综合实力依然位居第一;品牌价值在全国各媒体中居第五位。75年的历史,每一次观念更新,都带来晚报的一次发展,一次飞跃。
第二、坚持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从1952年起,新民晚报从管理机构到纸面都进行了革新,版面由对开一张改为四开一张,这是第一次的扩版。通过革新,从内容到形式“既抓中心,又抓日常;既要注意面广多样,又要做到图文并茂”,并且努力使“新闻版副刊化,副刊版新闻化”。1982年复刊,新民晚报再次获得新生,改革使这张起死回生的晚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1992年7月、1996年1月、1998年1月三次扩版,报纸由四开8版扩为四开32版;晚报还走出国门,同步发行到美国50个州,并建有海外公司。2004年5月18日晚报进行了第五次的扩版,由每天的32版扩大到48版,并且对新闻版和专副刊进行整合;目前海外版已达到4个,三年内海外布点将达到30个。
第三、人才是发展的关键。报纸的竞赛,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在那“十里洋场”的上海滩,新民报能在反动统治下,传播真理,争取民众,是因为她有一支爱国的办报人、撰稿人基本队伍。在党的领导下,新民晚报能够在继承创新中有所作为,最足以自豪的,是涌现了一支富有青春活力的人才队伍。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靠得是营造成了继承创新的氛围、建立了与报业发展相适应的体制和机制;而我们这张报纸的质量和前途,也取决于这支队伍的素质。 基于上述的认识,我们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我们要抓住纪念创刊75周年活动这一契机,继续虚心向老一辈报人学习,发扬新民晚报的优良传统,潜心传承文脉,坚持开拓创新。 我们要与时俱进,努力打造文化品牌。新民晚报的文脉是新民晚报品牌的发展之根,发展之魂。对新民晚报文脉,我们倍加珍惜她,倍加呵护她。上海的发展,为新民晚报的品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也向新民晚报的全体同仁提出了新的挑战:新民晚报品牌要具有世界文化和中国特色文化的双重特色,必须与时俱进。我们要在潜心传承的激励中开拓创新;在目标一致的共识中加快发展;在和衷共济的氛围中再铸辉煌。在追求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实践中,不断提升新民晚报的文化品牌魅力,为展示国际大都市的文化风采作出新的贡献。 我们要面向市场,努力建设文化家园。前几届的报人经验告诉我们,面对变化激荡的市场,是“适者生存”,唯有千方百计适应市场,满足不同层次的读者需求,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赢得读者。如果说,新民晚报已经有了文化品牌的雏形,那么它也是来自于市场的认可,来自于广大读者的认可。我们将弘扬新民晚报在“润物细无声”中影响人、陶冶人、凝聚人的优良传统,把“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这张报纸建设成文化家园,全方位地广大读者服务。 我们要抓好导向,担当社会责任。任何媒体都具有一定的导向性,这是不容置疑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我们的神圣责任。社会主义的报纸,要体现公信力,首先要求我们的办报人必须出于公心。我们要学习和发扬历届老报人为了新闻事业,为了新民晚报文脉的传承一生无私奉献、光明正大的高尚品格。这是我们抓好导向,担当社会责任的基础。
最后,我再一次感谢市委、市委宣传部领导对我们的关心、帮助和支持;感谢历届报社的老领导、老同志对我们的鼓励、理解和支持。我们决不辜负广大群众对我们的信任,决不辜负党对我们的嘱托,决不辜负前辈对我们“做大做强做好”的期望,尽心尽职把这一“接力棒”接好、传好! 谢谢大家!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