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名”妖风起
最近,台湾岛内刮起了一股“正名”妖风。先是8月中下旬,台湾“行政院长”游锡堃在海外抛出“Taiwan,ROC”(“台湾,中华民国”)作为台湾的简称,接着9月3日,陈水扁提出“中华民国就是台湾,台湾就是中华民国”,“国号最好的简称就是台湾”。随后,台湾“外交部”跟进,于9月6日宣布,未來对外交往中,除与“邦交国”往来的官方文书仍继续使用中华民国外,其他如参与国际组织、与“非邦交国”的文书往来等,都要争取改用“凸显台湾”的称呼,最优先的选择是直呼台湾,如果不被接受,再使用台湾/中华民国之类的称呼。
此外,台联党高雄市议会党团、台湾南社等近日喊出了“台湾正名从高雄出发”的口号,扬言要先将高雄市的道路“正名”。现在高雄的许多道路是以大陆的省份、大都市、名山大川为名,或是与宣传三民主义、纪念孙中山、蒋氏父子等有关。在“台独”分子眼里,这些都是不能容忍的。他们的做法是先着手调查现有名称中带“中国”特色的街道,随后在议会提出议案,要求把“哈尔滨”、“吉林”、“新疆”、“中正”、“中山”、“中华”等这样的道路名称废除,代之以日本占领时期的旧地名或高雄名人。
去除名称中的中国因素
被“台独”分子称为“台湾正名”的活动,实际就是一场“台独正名”的闹剧。它引人注目始于2000年民进党上台后。为了达到“去中国化”的目的,“台独”势力发起了“正名运动”,主要是将现有“中国”、“中华民国”、“中华”等具有中国色彩的名称去除,改以“台湾”。早在2000年下半年,民进党当局通令“外交部”各单位,名牌、座位牌、菜单、客单、信纸及柬帖等上面所印制的官方标志避免使用“国徽”,而改用“国旗”替代;实在不行,改用“梅花”标志。2001年3月,海外“台独”势力在岛内“世界台湾人大会”上,鼓吹以后以“台湾”名义参加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他们甚至要求,以后台军军舰要少用“班超”、“成功”等大陆人名、地名,改用台湾人名、地名。2001年12月31日,台“新闻局”启用新版“局徽”,将祖国大陆版图和台湾“国旗”删除,改为变形的“铁灰色桥梁图案”。蔡同荣等“台独”分子则发起了所谓“五正运动”,鼓吹对内“历史地位正名、教育正名”,凝聚“2300万人生命共同体的意识,追求自我认同与肯定”;对外以“台湾”为名在国际上活动,进行“护照正名、外馆正名、国际组织正名”,以便“在国际上有自己的名字”,“确立台湾的主体性”。2002年1月13日,台湾当局领导人在出席“台独”组织“台湾人公共事务协会”大会时宣布,他已批准在现行“护照”封面上加注英文的“台湾”字样,作为送给“台湾人公共事务会”庆祝年会“最好的礼物”。次日,台“行政院”正式核定此案。此外,一些民间团体和行业组织也在台当局的压力下逐渐改名。
“台独”三步曲之一
在“台独”分子的日程表上,“正名”、“制宪”、“建国”是完成“台独大业”的3个步骤。“台独”分子认为,作为“台独”三步曲之一的“正名”具有高度象征意义,相当一批人叫嚣,只要改称“台湾”,就能以“新国家”的名义申请加入联合国,就能打开新的“外交”局面。因而,“台独”分子在“正名”方面不遗余力,天天想着如何玩文字游戏。
“台独正名”主要分几类,一是岛内民间企业和机构,这一类相对容易。目前台当局正在考虑将“中油”、“中钢”、“华航”、“中船”等公营企业改名的可行性。第二类是台湾驻外机构的改名,这是当前“台独”势力和台湾当局全力谋划的方向。但这不仅涉及岛内,还必须经驻在国或国际机构认可,有政治上的困难。第三类是“国名”,涉及“宪政”层次及两岸关系上的“红线”,基本不可行。
目前而言,台湾在国际上活动采用的名字很多,据统计,比较正规的有将近30个。据《中国时报》等台湾媒体报道说,台湾目前在国际舞台上使用的名称主要有4种:(a)“中华民国”;(b)台湾;(c)“台湾中华民国”;(d)“中华民国(台湾)”。台“外交部”把这4种名称视为正式“国名”的变通,可依状况不同而弹性运用。除此之外,台湾在国际舞台上的名称还有:奥运模式———中华台北;世贸模式———台澎金马单独关税区;台北中国———用于“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美洲开发银行”;中国(台湾),用于“国际棉业咨询委员会”。台湾“外交部长”陈唐山近日还鼓吹使用“台湾/中华民国”。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