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王燕、彭承礼、特约记者钟小刚报道:素有“庾岭南来第一州”美誉的大余县,近期兴起客家文化旋风:县采茶剧团“三人行”组合凭着一曲改编的红色客家山歌《苏区干部好作风》,在粤赣闽桂山歌邀请赛中将惟一的金奖收入囊中;知名客家音乐人梁汝球走进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娓娓叙说民间艺术的一枝奇葩——大余高山区客家民歌;为第十九届世客会献礼的《客家摇篮》摄制组于近日在大余开机……这是该县着力挖掘客家文化资源,掀起客家文化热潮的缩影。
大余有古代客家先民自北南迁重要通道的梅关古驿道,有孕育了周程理学的道源书院,有名扬海内外的牡丹亭文化,有异彩纷呈的客家灯彩、曲艺和山歌。该县坚持挖掘整理与保护开发并重的原则,由县文化部门牵头,成立了咏梅歌唱艺术团、南唐香客家武术协会、客家奇石协会等10多个客家文化团体,动员各级组织和社会力量,拯救客家文化遗产,开发客家文化资源。该县在逐步修复驿馆、关楼、庾将军祠、诗碑林等名胜古迹的基础上,还对右源山歌、板凳龙、梅花剑等客家文化遗产进行收集整理,并先后编辑出版了《大余县民间歌曲集》、《大余民间舞蹈集成》、《牡丹亭故事》等书籍,采集创作的《斗年歌》、《春牛舞》、《哦哇,燃烧的太阳》等作品在省市共获30项奖。
加强策划和包装,加大对内普及和对外推介力度,大余把客家文化牌打得越来越响。该县先后整理了《名人与梅岭》、《梅香古驿道、芳香牡丹亭》等读本,免费发放到中小学生和市民手中,组织有关人员系统学习山歌、板凳龙、梅花剑等濒临失传的客家艺术。此外,大余县还以“红三角”经济座谈会在大余召开为契机,逐渐建成粤北地区客家姓氏文化景观旅游线路延伸点和承接带。逐渐兴起的客家文化旋风,不仅提升了大余县的知名度,还吸引了海内外的客家商人前来投资。据统计,全县500多家招商引资企业中,65%以上是客家人投资兴建的。(编辑: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