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宋楠 主持人:黄刚
嘉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
心理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顾问 武伯欣
播出时间:2004年9月14日23:30分CCTV-12《新闻夜话》
次日12:35、18:40、23:30分重播
导语:
欢迎收看《新闻夜话》。现在大家看到的这台很普通的仪器,就是神奇的测谎仪,据说谎言在它面前常常会不攻自破,但是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它的这份威名其实更多的是来自于它的操作者,也就是测谎专家。今天我们要采访的就是,因精通心理测试技术而名扬中国警界的测谎高手武伯欣,那么在过去的二十年时间里,他运用心理测试技术,一共进行了1万多次的测谎,成功地协助破获了数百起疑难大案,那么这种俗称是测谎的技术,到底有着怎样的神奇魔力,这位测谎高手又是如何利用测谎仪揭开犯罪真相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心理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顾问武伯欣。
记者:大家都称您为“测谎高手”,是不是所有的谎言在您的测试中都会不攻自破?
武:倒不能说所有的谎言在我们这能够攻破,而是说什么呢,就是凡是涉案的人,因为在这个已经确定的这个嫌疑人范围内,基本上通过犯罪心理的这种测试,能够把他找出来。实际上我们反对,所谓测谎的这种提法。
记者:我们的这种测试方法,不叫测谎吗?
武:不叫测谎,它实际上叫测真。
记者:测真?
武:为什么呢,就是你疑难案件,他真实的心理痕迹是什么。
记者:心理痕迹是指什么呢?
武:心理痕迹是指人的整个心理活动。他在特殊事件发生之前,或者发生过程当中,或者发生之后,也包括在测试的这个环节上,他的系统的心理活动,都会有他特定的这种反应。那么实时同步地把它记录下来以后,就可以进行分析判断。
记者:他做过的事情,会在他的心里在他记忆当中留下痕迹?
武:这个可以这么说,这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做过特殊事件的人,在人的记忆中,特别是在长时记忆当中,可能会保持终下生不忘的信息。你比如说,杀人放火,包括投毒,包括特大的一些盗窃,以及什么这种拐卖人口,什么这种特殊的事件,这个恐怕终生从记忆的角度,他不会忘的。
记者:也就是说,在您的测试过程当中,这些事情,都会从您的仪器上表现出来,反映出来?
武:所以对心理痕迹,他的活动通过这种心理测试仪,能够给它放大出来。能够给它很准确地记录下来。
记者:那您都要测试哪些指标呢?
武:这个设备实际上这是咱们这么多年,一直应用的。主要的指标因为国际上就是三个指标,第一个就是皮肤电的变化。
要说到比较简单就是问他问题的时候,这个汗腺有什么变化
记者:他会有变化?
武:对。
记者:还有呢?
武:第二个比较重要的就是呼吸。
记者:紧张的话他会很急促?
武:对,他这个呼吸就会有变化,这个也跟咱们平时遇到特殊的事,有时候呼吸就不自然了。第三个实际上是血压。
记者:脉搏?
武:脉搏。这个第三个应该说占的比重不大,你比如说学过气功的人,很容易对这个进行调解,但是他前两个调解不了,尤其是第一个。他调解不了。
记者:皮肤电阻?
武:皮肤电阻调解不了。你比如说晚上,突然看到前边一个什么光,你走着走着,没有什么注意的情况下,马上就一身汗,这跟咱们记录的汗腺变化实际上是一个道理。这也是不自然的,就是你控制不了。
记者:那在我们这样的一个现场,我们能做这样的测试吗?
武:可以咱们做一个模拟的游戏,因为这个环境可能现在不大符合,等会儿中间咱们休息一下,稍微做点布置。
现场模拟测试:
记者:你给我测什么?
武:你随便。
记者:给我测一个属相怎么样?
武:好。咱们就做个实验。你写五六个,里边包含着你的属相就行。
记者:好。这是我写的这个。
武:好,对你扭过身子,然后我们把传感器给他戴上。
武:咱们现在准备开始。
武:你的名字是叫黄刚吗?
记者:是。
武:你的属相是记得很清楚吗?
记者:记得很清楚。
武:有的人经常说假话,是觉得他很对吗?
记者:不对。
武:你的属相是属猴的吗?
记者:不是。
武:你的属相是属马的吗?
记者:不是。
武:行了。现在看,如果没有其他因素干扰,应该是这个。
记者:属马是吧,测试结果是对的,我是属马的。
记者:那武教授你是怎么测出来的呢?
武:你看这个图谱。
记者:那个红线是代表什么?
武:红线就是皮电,就是皮肤电阻。
记者:这个绿颜色的呢?
武:绿颜色就是呼吸。你看第7题上去了。你看红的,然后上面血压就开始变,往下来,就是蓝的,上面的脉搏就开始发生变化了。第二遍一到马这就相当清楚,持续时间特别长,这个红线上去以后,下不来了。这是最典型的一个图谱。
记者:我感觉到,测我这个属相好像很容易就测出来了,是不是我的心理素质太差了?
武:也不是,可能你没有做特殊的准备,因为你毕竟不是搞案件的测试,如果是案件的,你比如说确实有案在身,那那个心理准备肯定要有,当然这个游戏,我觉得可能你这个人非常的平时就是很坦诚的一个人。
记者:武教授,刚才你所提到的心理痕迹,那么你对问题的设计,是不是就要去问到对方的心里去,他才会有所反应?
武:对,我估计就是您看到这本书,为什么叫心证,实际上就等于用心理测试的结果,要证实一个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您刚才说的那个,就是要问到人的心里去,如果这个人确实没有事情,那么他心里的反应也不会有什么。
记者:不会有变化?
武:不会有变化。那么如果确实问过去的话呢,他在心理上有触动了,而且正中下怀,咱们用个成语说。
记者:切中要害?
武:切中要害了,这时候他的反应值非常突出,而且他尽管有思维的对策,也包括他的其他的一些试图对抗这种测试,都无济于事。
记者:那你怎么才能够让你所设计的这些问题,正好能够问到对方的心里头,也就是说,切中要害,让涉案人员不得不有所反应?
武:这个就是我们培训人的最关键的地方,就是犯罪心理的动态分析,要来动态地把握作案人独有的一些心理的行为的一些痕迹,要到那个发案环境当中去把握。
记者:但是这个发案环境,有可能就会被破坏了,你还能发现什么呢?
武:一般侦查是按照勘察,它当时发生了,我去找他的物证,当时的这个现场没有破坏,但是我们再看的时候,肯定是破坏了。我们看不是看那些细的。
记者:那我们看什么呢?
武:我们看他宏观的东西。你比如说他来去的路线,也包括发案时当时的这种气侯,包括光照,也包括当时声音,周围有没有声音,也包括当时的整个的进出口,大致的一些情况。你比如说,当时是阴天还是晴天,然后周围有什么声响没有,我们注意这个,你比如说,珠海有一起爆炸案件,那年实际上就是澳门回归之前,在一个岛上面采石场,一发生爆炸,确实这个事情影响很大。说不清楚怎么回事,然后,随着这个工作的进展就抓了一个嫌疑人被逮捕了,当时有口供,但是后来翻供。最后心理测试配合,我们跟珠海支队的同志,到发案环境去一看,也是那个发案的时间,因为爆炸响的那个时间是后半夜的1点来钟,我们当时就到了那个案发的环境当中,一看四周围没有什么灯光,那么月光,那天是下着雨。肯定没有,那么实际我们身临其境体会,那个环境之下,单人作案的可能性虽然不能说没有,但是不能排除两个人合伙。为什么呢,风雨交加之夜,包括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单人作案的恐惧感上升了,从心理学讲,他为了有安全感,心理上减少他的恐惧,他恐怕要找一个心理上的支撑点,有可能就找一个同伙,所以必须我们分析到这。
记者:那你怎么能够发现,从哪些地方发现是一个人,或者是两个人?
武:你比方说爆炸如果是下着雨的话,还得拿着炸药包,还得把炸药包放到要爆炸的这个压缩机上,空气压缩机,单人还要撑着伞,要不撑着伞,这个导火索要灭的,导火索浇湿了还不行,还要点火,这一系列的过程,单人完成,难度很大,所以在这样的发案环境之下,首先要考虑到两人以上,这是我们心理分析很强调的一点。
记者:那最后结果呢?
武:结果呢,还就又准确地能够通过这个在押的测出第二个来。很快地在当时那天在周围的那些嫌疑人,都叫来,又找到一个同案犯,这个案子才侦破,否则这个案子就不了了之了。就等于他一翻供,你又没有任何的其他的别的了,这时候你只能放他。
记者:也就是这些问题的设计,要根据这个案情的具体的情况,来针对性的进行设计?
武:对,要针对的是什么呢,只有涉案人的心理存在这些痕迹,无辜的人不可能有。也就是说,他独有的这些心理的痕迹,要给他分析出来,然后把它编成题目。
记者:我知道从1992年您接手第一起案件到现在,已经参与了900多起案件的侦破,有11000多人接受过测试,您告诉我,准确率有多大?
武:这个准确率是这么来下的,区分无辜和涉案人的准确率,应该是这么分的。就是无辜和涉案人,这个区分的准确率可以达到98%。
记者:可以达到98%?
武:对。
记者:那2%是怎么回事呢?
武:那2%实际上是由于技术上条件可能不具备,这样,产生一些就是,出现一些涉案的人,可能当作无辜给排除了,而且我们在早期我们都发生过,就是你比如说,涉案了,由于他的身体条件不好,或者说睡眠不好,他很容易在测试的时候滑过去,但是他不会出现无辜的人被错认你涉案,从我们做的案件不会出现。
记者:很多人在提到测试方法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一个疑问,就是说心理素质好的人,是不是很容易过关,而心理素质比较差的人,就容易被误读,或者说误判?
武:这个问题实际上直接涉及到这项技术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测试技术人员的素质问题,因为所有的这些条件,是由主测人来控制的,你无论被试也好,无论环境也好,吃药也好,主试都应该通过各种渠道把握住。你如果稍微不注意,就可能把握有偏差。
记者:也就是我们要想达到一个比较准确,比较可靠的测试结果,人和机器必须要达到统一?
武:对,就是人实际上是占7分,这个仪器占3分。但是如果这两个因素,它不能够系统统一的话,这个两张皮也不行。
记者:就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测试结果?
武:对,就是说这项技术的成败,基本上在人。所以,如果过分地仰仗仪器,他不重视人的培养,肯定失误就很难避免。
结束语:就在几天前,一本由武伯欣撰写的新书刚刚出版,书的名字叫《心证》,武教授说,之所以取名叫《心证》,就是希望有一天,心理测试技术能够从审理案件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变成有力的证据,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它真正地科学性。好,感谢收看这一期的《新闻夜话》,再见。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