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华盛顿9月16日电 人类的语言是如何形成的,专家对此一直争论不休。美国科学家在将于17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报告说,尼加拉瓜一所聋哑学校的聋哑儿童独创的一套新哑语,也许有助于揭开语言形成的秘密。
关于语言的产生和学习有两种看法,第一种观点认为人类有关大脑区域是“白纸一张”,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大脑中“预设”了某些基本的语言规则。当今世界上不同的语言具有近似的基本规则,但由于各种语言在演变过程中曾相互影响,因此这并不能成为证明第二种观点的有力证据。美国科学家的新研究成果,为第二种观点提供了新的支持。
1977年,尼加拉瓜开办了第一所聋哑学校,此前孤立生活的当地聋哑儿童,在学校里首次得到了与他人交流的机会。他们尝试用手势传达信息。这些手势经过不断改良后,这所学校的聋哑儿童最终形成了一套使用独立语法的全新哑语。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学家安·桑盖斯等人自1990年起对这种新语言进行研究。他们认为,这种哑语的演变过程显示,即使儿童没有接触过任何现存的语言,他们在交流时也会自动使用某些现有语言共有的基本规则。
最新的一项试验发现,部分儿童已经能够将概念分解成含义较为单一的语言元素,再将语言元素组织起来形成句子,传达意义,这与世界上其他语言是一样的。在试验中,研究人员先给这所聋哑学校的孩子们看了一只猫滚下山的动画片,然后要求他们描述所看到的情景。其他成熟的语言在描述一个物体滚下山时,往往会把动作拆分成“滚动”和“向下”来表达。因为更小更单一的语言元素,有利于经济而灵活地组合语句,表达各种不同的意义。
研究人员发现,在描述时,学校中年龄较大、最早参与建立这套语言的那些学生,只能粗糙地模仿整个“滚下”的动作,而年龄较小的孩子会用两个独立的手势分别表达“滚动”和“向下”。
研究人员认为,这一结果说明,幼儿天生具有将语言分解成更小元素的能力,而且语言会在使用过程中逐渐进步。研究人员称,人的语言学习能力到青春期以后会减弱。年龄较大的一批学生由于年龄关系,其语言能力还保持在新哑语诞生之初的状态,没能随着语言的发展而继续进步,因此他们只会使用相对粗糙的语言。而随着新哑语的逐渐成熟,语言已经出现更细小的语言元素,这被年龄较小的学生们所掌握。
桑盖斯认为,他们的新发现有助于解释语言为何容易传播开来,以及不同语言为何有相似的信息组织方式。这项研究还表明,一种语言的诞生并不像人们原先以为的那样需要漫长的时间,人有能力在短时间内将简单的交流系统发展成真正的语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