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大第12次拒绝台湾 台当局变得更加孤立(图) |
|
|
| NEWS.SOHU.COM 2004年09月22日09:48 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 |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
|
|
免费最经典的幽默小段子 掌握第一手军事情报
搜狐新闻,告诉你正在发生什么。 点击进入>>>
|
·台湾减少了3票
十几年来,每当联合国新一届联大开幕之后,在总务委员会讨论联大正式议程时,台当局总要动员它的一些“邦交国”提出所谓的台湾“参与”联合国的问题。这个议题从来都不在秘书处准备的议程草案中,即联大从来都没有考虑过要讨论这个问题。但台湾利用联大允许成员国提出追加补充议程的规定,每年都要求其“邦交国”提出这个问题,今年也不例外。当然,其结果也是不例外地以失败告终。
9月15日上午,总务委员会在第四会议室开始审议议程草案。前面的100多个议题很快在半小时内都得到通过。讨论到所谓“2300万台湾人民在联合国代表权”问题时,进程停顿了,因为有100多个国家要求发言。由于发言人太多,联大主席让·平规定,每人最多发言两分钟。冈比亚先为台湾说项,提出了这一问题。随即我国王光亚大使发言,简洁明确地阐述了中国政府反对将这一议题纳入联大议程的立场。在讲话中,王光亚大使还表示,极少数国家今年再次提出所谓台湾“参与”联合国问题,这是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此予以强烈谴责并坚决反对。在后面的众多发言中,阵线分明,有93个国家的代表,其中包括俄罗斯、法国、德国、意大利、巴西等大国和许多中小国家的代表,发言支持中国政府的立场。不少国家提出,再讨论这一问题是浪费时间。而台湾的“邦交国”中只有21个国家代表发言,其中有的国家如危地马拉,只是希望两岸对话,和平解决这一问题,没有明确表态支持台湾的立场。由于意见分歧,而且支持中国的占了压倒性多数,在下午5点,让·平主席裁决,不将这一议题列入本届联大正式议程。至此,台湾当局第12次钻入联合国的企图又宣告失败。在本次会议上,支持中国政府的增加了14票,支持台湾当局的减少了3票,差距加大,说明台当局在世界上更加孤立。
·记者会由联合国内改在旅馆
其实,台湾当局心里明白,它这样做是不可能成功的,但它还是要做,其目的就是为了搞宣传,炒热关于台湾的话题,把台湾问题国际化。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它下了不少工夫,而且年年都想点新花招。以往,它为了配合联合国内的总务委员会讨论,总要在联合国对面的哈马舍尔德广场组织一些人来集会制造声势。但联合国开会时,在广场里集会示威的人各种各样,这两年台湾当局的造势还受到纽约爱国华人华侨团体反对陈水扁搞“台独”示威的反制,效果不大,所以今年它就花钱做广告。起先是在报纸杂志上做,后来又做到公共汽车站。纽约的公共汽车站都有一个可以挡风雨的亭子,用大玻璃做隔板,有一面是广告。今年台湾当局买了联合国前的两个站亭的广告,用的文字是说,联合国不让台湾“参与”不公平。不过为了突出联合国,它把最大的英文字“不公平”(UNFAIR)中的前两个字母UN(联合国的英文简称)与后面的字母采用不同的字体,结果弄巧成拙,一眼看上去就变成“联合国公平”(UNFAIR)了。另外,台当局还做了一个广告短片,在纽约地区的有线电视网中播出。该广告片宣传大陆在台湾对岸部署导弹,对台湾构成严重威胁,企图说明中国政府在联合国无法代表台湾人民的利益。
此外,台当局还想出了另一个花招,通过联合国记者协会,以与各国记者举行视听记者会的办法,将陈水扁的形象送进联合国。联合国记者协会在联合国大楼有一个房间,是秘书处为了便利各国记者工作和活动,让记者协会用的。台湾在纽约的“经文办事处”就拉拢了记者协会的会长,要在联合国里面搞这一视听记者会。台湾当局很早就对外公布了这一消息,而且是由台“新闻局长”在台北宣布,这说明此举完全是台当局一手预谋和操作的。但安南秘书长明确告诉联合国记协,根据联大2758号决议,台湾的领导人不能进入联合国,不管是人的身体还是他的画面。一开始,有的人玩花招,没等秘书处同意就贴出在记协俱乐部举行这一活动的通知,想搞成既成事实,但秘书处态度很坚决,这些人只好宣布取消在联合国大楼里举行,改到联合国对面的一个旅馆里去办。陈水扁在视听记者会中,大谈大陆对台湾的“欺压”,说联合国不让台湾进入不公平。其话语中的核心还是“一边一国”。
·“台北驻纽约经文办事处”经办
台当局每年一次推动“参与”联合国活动,往年都要从“外交部”抽调人员来加强纽约第一线的工作,甚至派“次长”来督阵,还有一些“立委”也从台湾赶来助力造势,吕秀莲在未当上“副总统”前就是最积极的一个。但是年年失败,他们慢慢也就没有了那么大的劲头,不来了。目前具体操办此事的是“台北驻纽约经济文化办事处”。该机构的工作,除了日常的一些经济和文化业务外,最重要的就是每年一次的联大造势和台湾领导人的“过境外交”。(来源:《环球时报》2004年09月17日第十一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