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飞机作为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的巅峰,目前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掌握这门秘技。上海飞机制造厂生产的第500架波音737-NG水平尾翼本周正式交付,不禁让人引发联想,上海制造何时为国产大飞机插上“翅膀”,让中国飞机制造业在全球竞争中逐步从配角升级为主角。
大飞机曾在沪起飞
一般来说,一架大型飞机有2万多个零件,上一个飞机制造项目往往牵一发动全身。但上海在20多年前就有生产大飞机的历史,上海航空工业公司所属上海飞机制造厂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研制大型喷气客机“运十”。1980年,国产“运十”飞机首飞获得成功,当时欧洲空中客车公司也只是刚刚起步,但由于非技术因素,“运十”没有实现批量生产。接着,上海飞机制造业开始走中外合资道路,1985年起上飞厂为美国麦道公司组装了35架MD-82客机。1995年,上飞厂拿下20架MD-90飞机生产项目,但因麦道与波音合并,因此这种国产化率达70%的干线飞机在上海只总装试飞了2架就宣告终止。
支线飞机先飞一步
时下,全球干线飞机生产被波音和空中客车两家公司垄断,而支线飞机虽不代表主流市场需求,但在飞机设计、零部件生产、组装和售后服务等方面可为造干线飞机积累经验。随着中航商用飞机公司的支线飞机ARJ项目上马,上海、西安、沈阳、成都飞机制造厂联合攻关,将使中国大型飞机生产早日梦圆。
按照研制计划,第一架ARJ21支线飞机将于明年底在上海飞机制造厂总装,2006年8月实现首飞,2007年底取得中国民航的型号合格证,2008年一季度首制机将交付山东航空公司投入使用。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RJ21支线飞机,第一次就获得35架生产订单,上海飞机制造厂是这一项目的主制造商,负责供应商管理和飞机总装、试飞、交付、客户支援和部分零部件制造。
争取赶超汽车产业
尽管在全球穿梭的3000多架波音飞机中,或多或少装配有中国制造的部件,但中国飞机制造业并不甘当配角,生产大型干线客机是最终瞄准的目标。
汽车产业如今在中国十分红火,而国内飞机制造业在自主知识产权方面,完全有可能赶超汽车业。当然,大型客机市场启动还需要24小时售后服务体系、航材库备件等配套产业,国产大型干线飞机飞上蓝天之日,估计还要等上个十年八年。
本报记者秦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