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16日的晚上,一把火烧过了西班牙东南部小城埃尔切,烧毁了中国鞋城价值100多万欧元(1欧元约合10元人民币)的鞋子。但这并不是一起普通的火灾,而是数百名当地人攻击中国鞋店的恶性案件。甚至有报道称,这是“西班牙有史以来第一起严重侵犯华商合法权益、野蛮排斥华人的暴力事件”。
要了解个中原委,就得先弄清楚事件的背景。区区20万人口的埃尔切是西班牙的制鞋中心。头脑精明的温州人抓住了这个商机,纷纷来此或开设鞋店,或设厂制鞋。由于中国鞋的价格优势,中国商人的生意不断扩大,鞋店更是在几年内由最初的几家发展到60多家。
与此同时,当地鞋业却日渐萧条。一部分规模较小、技术落后的鞋厂由于缺乏竞争力纷纷倒闭,这激起了当地鞋业的危机感和不满。而新来的中国鞋商便成了当然的发泄对象。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把火绝不是偶然的。
对当地少数人因商业竞争不利而诉诸暴力的野蛮行径,我们必须给予强烈的谴责和抗议。在这一点,中国外交部和中国驻西班牙使馆的反应是迅速而及时的。应当说,中国外交部门近年来在保护中国侨民的合法权益、人身和财产安全等方面的表现是值得称道的。
但我们也应看到,尽管像“埃尔切事件”这样极端暴力的事件仍属个案,但华商与当地人发生矛盾和摩擦的事情在西班牙,乃至整个欧洲却并不少见。今年年初,法国巴黎便发生过当地居民游行示威,抗议中国商人破坏了他们安静整洁的生活环境。
当地居民指责说,中国商人只知赚钱,货车经常取货卸货直至深夜,街面也变得不太整洁,原来的面包店、肉店、鲜花店、小酒馆等方便当地居民生活的店铺渐渐被中国人买走,成了一间连一间的服装批发店,彻底破坏了以前安静整洁的生活环境。
当然,巴黎毕竟是文明之都,事态还没发展到暴力砸店这一步。但这类纠纷的增多,却不得不让我们警醒。凭心而论,中国商人到国外谋生很不容易,人生地不熟,语言也不占优势。但“入乡就得随俗”,中国商人们更应当多一点古人提倡的“躬身自省”的精神,反思一下自己能否做得更好,是否应付出更大的努力,以融入当地社会。
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在进口增加的同时,出口产品也大量地涌入国际市场。在缺乏技术与品牌优势的情况下,大多数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取胜之道便只有价格这一招了。
以这次“惹火上身”的鞋子为例。仅2003年,西班牙就从中国进口鞋子6190万双,占其鞋类进口总额的近一半。而且中国鞋的价格要比当地鞋便宜许多,这自然会对当地生产中低档皮鞋的厂家造成冲击,并引来“倾销”的指责。实际上,欧盟早已对部分中国鞋举起了“反倾销”的利剑。前不久,欧盟便裁定对中国部分纺织面鞋征收49.1%的反倾销税。
实际上,熟悉中国国情的人都知道,西方指责中国商品“倾销”,实是诛心之论。特别是那些在埃尔切用低价鞋抢占市场的温州鞋商,都是个体经营,更不可能有这个实力去搞什么“价格低于正常价值”的“倾销”。那么,就要问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货那么便宜?
要回答这个问题,可能要一分为二:一方面,中国货确实有便宜的理由。中国毕竟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价格便宜。从全球化导致的世界范围产业结构重新调整的角度看,中国也属于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上比较占优势的国家。
但另一方面,中国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社会和资源成本。毋庸讳言,中国工人的劳动待遇和社会保障都远不尽如人意。而且,中国经济增长的能耗之高也很惊人。有报道说,中国每1万美元GDP的能耗是日本的40倍。英国《金融时报》曾经算过一笔账,认为如果中国的工厂都按国际标准实施环保措施,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将丧失殆尽。
由此看来,我们绝不能因“中国鞋占领全球市场”之类的报道而沾沾自喜,也不应对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我宁愿称其为“世界车间”)报以浅薄的欢呼。“中国制造”要成功走向世界,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埃尔切的大火早已熄灭,事情却依然没有结束。有报道说,新的示威游行还在酝酿之中,甚至有人呼吁要将游行的地方扩大至首都马德里,对政府施压。而埃切尔的华商们也积极行动起来,成立了自己的商会,同时又聘请律师以求得法律上的保障。在目前局势依然紧张的情况下,理性、冷静,也许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真的希望,在埃尔切的这把火烧过之后,留给欧洲人的,和留给我们自己的,都不仅仅是一片残砖断瓦。(来源:《环球》/田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