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国庆55周年
凡遇国庆大典,阅兵式总是我们典礼中声势最大的一项活动。在这项极其隆重的军事仪式中,尽现出一个军队的军威、一个国家的国威和一个民族的浩然正气。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十三次国庆阅兵,印下了我军发展壮大和共和国成长的每一步足迹。在今年的国庆节,虽然看不到雄壮威武的阅兵式,但我们可以在文字和照片中重温那些令人荡气回肠的时刻。实际上,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将士组成的钢铁长城,早已经牢牢地铸在了我们的心里。无论是在边关哨卡,还是在辽阔海疆,无论是在微妙的国际争端之中,还是在危急的抢险救灾前线,只要看见共和国卫士的刚毅身影和那枚闪亮的五星军徽,总会让我们的心中立刻充满了踏实与温暖。不必特别安排,我们的子弟兵其实随时随地都在准备着,准备着接受人民的检阅。
阅兵
今年国庆前夕,国防大学教授蔡仁照再一次兴致勃勃地翻出自己撰写的有关国庆阅兵式的各类文章。对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国庆阅兵式,蔡仁照曾经广泛收集过资料,研究颇有心得。他的这种兴趣,恐怕与自己的一次亲历不无关系。“我亲身参加过1984年那次国庆阅兵,位列第一方队!”蔡仁照自豪地说。
当时,作为军事学院受阅方队中的一员,蔡仁照和其他队友一样,辛苦演练了整整10个月。到了国庆节那天,本应10点受阅的部队凌晨5点就早早地赶到天安门广场待命。
“令我印象很深的一件事,就是当时为了解决音乐传播的问题,很是费了一番脑筋。”蔡仁照说,原来放送阅兵进行曲的扩音器是安装在天安门检阅台前的,但因为声音传播的速度比较慢,后队的步伐看起来就总要比前队“慢一拍”。
为了令整个受阅部队的步伐能够整齐划一,最后采取了把扩音器“拉长”的办法,在受阅部队通过的长安街沿线都安置了一些扩音喇叭,并通过技术手段让它们的声音精确一致。当人们看到齐刷刷的队伍通过天安门广场时,谁能料到“拉长扩音器”竟是其中立下大功的“秘密武器”呢!
蔡仁照说,不要小看这样的细节,阅兵式是展示军队风貌的一个窗口,必须做到一丝不苟。
同时,阅兵式还是展示国防科技进步的一个窗口。“1949年在天安门广场上举行的开国大阅兵,以步兵、骑兵为主,海军只有两个排面,空军只有17架飞机。16400名受阅官兵中,技术兵只占3%,甚至还有骡马炮兵穿行天安门广场。那时候,中国人民解放军的500多万部队,绝大多数是步兵。”蔡仁照说。
到了1954年,国庆5周年阅兵,技术兵种与非技术兵种的比例就成了1比1。
1959年,国庆10周年阅兵,技术兵种与非技术兵种的比例成为3比1。
1984年,国庆35周年大阅兵,海军、空军以及装甲兵、炮兵的方队大大增加了。高技术军兵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发展。在这次阅兵中,中国战略导弹部队首次露面,就震撼了世界。
而到了1999年,国庆50周年大阅兵,高技术军兵种就已经成为我们的主战力量。
52个方阵中,空中梯队上升到10个,步兵方队下降到2个。陆军的装甲兵、炮兵等兵种已占70%。海军建立了5大兵种,作战舰艇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增加了近30倍。空军航空兵从单一机种发展为有歼击机、轰炸机、强击机、加油机等多机种,具备了现代空战能力。第二炮兵已经形成远中近配套的打击能力和威慑力。
蔡仁照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要的国庆阅兵式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开国大典阅兵式,第二次是国庆35周年阅兵式,第三次则是国庆50周年阅兵式。从1949年开国大典时缴获来的“万国牌”武器装备,到1984年35周年国庆时战略导弹的横空出世,再到1999年50周年大庆时的钢铁之师、高科技之师,蔡仁照从国庆阅兵式的这些变化中敏锐地指出,我军建设正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的高技术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国相继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千方百计增强综合国力,力争掌握战略主动。在当今世界上,一个国家如果不随着经济的发展,努力增强国防实力,不断提高军队官兵的素质,不断提高武器装备水平,高技术条件下的作战能力不强,就可能失去未来军事斗争的主动权,国家利益、民族尊严和国际威望就会受到损害。
下一次的国庆阅兵式,又会带来哪些令人振奋的新变化呢?蔡仁照的眼睛在关注着,全体中国人民的眼睛在关注着,世界的眼睛也在关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