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难得比十六的月亮还圆的中秋月失约京城,爆堵的交通和爆满的餐馆再次引发人们的思考———
现场 冷空气搅了昨夜赏月
本报记者黄建华报道昨夜9点9分,本该高挂晴空的圆月“娇羞”地躲藏在了阴云中,给合家赏月的市民们带来了一丝遗憾。来自气象部门的分析说,冷空气的来临是昨夜明月失约的最主要原因。
“十五的月亮当天圆”这一难逢的赏月好时机让阴云给搅了。昨夜9点9分,根据天文学家的测算,本该是月亮最圆、最亮的时候,许多市民都为合家赏月做了充分准备,但记者看到,厚厚的云层遮挡住了圆月,人们无法透过云彩看到它亲切的“脸”。而在10点钟以后,阴云才慢慢变薄,圆月方得以“现身”,时隐时现地穿行在云彩间。
甩月饼卖出烧饼价
月饼的身价变得太快,前些天还上百元一盒的精装月饼,刚刚到中秋节的下午就开始大降价,商家告诉记者,如果不在天黑之前卖出去,过了中秋节只能卖到“烧饼”价了。据说,几天前就有不愿意明着打折、降价的商家,干脆把月饼从盒子里取出,当成散装月饼卖。
昨天下午,超市发双榆树店门口和超市内的月饼开始大甩卖,有些品牌的月饼开始“买一送一”、“买二送一”,其他的品牌开始打五折、六折、八折等,即使一些价格适中的老字号也悄悄打折清货。记者发现,燕莎购物中心、新世界、北京华联安贞店等百货店内,商家并没大幅促销。据业内人士介绍,百货店内月饼多数采取的是代销方式,百货店并不承担销售压力。所以,不少厂家已把百货店没卖完的月饼都运到超市等其他网点,再打折销售。
与精装盒月饼“挥泪大甩卖”不同,散装月饼的销量在昨天下午达到真正的高峰。记者在崇文门菜市场门前看到,一箱一箱的散装月饼被人群围得水泄不通,4元一块的豆沙、枣泥等月饼很快售罄。老字号稻香村的池经理告诉记者,由于购买散装月饼的顾客多是自己食用,临到中秋节的前几天,散装的月饼反而销售最快,今年就卖出450万块散装月饼。
饭馆爆满就餐排队
本报记者蔺丽爽报道昨天,北京聚德华天旗下的40多家老字号联手推出了200款中秋国庆两节团圆家宴。到昨天下午,砂锅居、烤肉季、柳泉居等家宴已经预订了六七成,而全聚德、东来顺等预订的包桌席已经爆满。
由于多数酒店的散座是不预订的,所以可以排队等候。据介绍,昨晚不少老字号门口都出现了排队等座位的现象。
什刹海昨晚的游船早在一周前就被预订一空。订船热线的接线员说,平时游船每小时的租金是400元,中秋晚上已涨到1500元。同样是沾了中秋节的光,北海仿膳饭庄的300个餐位也被订完了。
晚高峰后还堵车
本报记者高杉通讯员杨国平报道昨天是中秋节,已过了平时的晚高峰时间,全市还有很多路段拥堵,车辆排成了长龙。
昨天晚6时,记者驾车从四元桥驶上东四环路内环,刚过东风桥,车速就明显降低,虽然没有堵死,但车辆时速大部分时间在15公里左右,达到30公里,就是很快了。而对面的东四环外环,也就是由南向北行驶方向的车道,情况更糟,车辆几乎不动窝,密密地排在宽宽的马路上。车过四惠桥时,记者看到京通快速路由东向西方向的车辆也都停在桥上,显然往长安街方向车辆拥堵严重。来自交管部门的消息表明,近一个时期,东长安街早7时至夜间22时,流量持续在8000辆/小时以上,始终处于满负荷运行状态。
新人婚姻登记排长队
本报记者李仲虞报道昨天上午,读者池女士给本报打来热线电话称,早上她路过道家园小区朝阳第二婚姻登记处的门口时,看见至少有二三十人在排队等待,队伍已经排到了登记处的大门外。中午婚姻登记处休息的时候,仍有不少人在等待。
记者从朝阳民政局第二婚姻登记处的常主任处了解到,昨天来这里登记的新人特别多,到下午4点左右已经有110多对新人进行了登记,而平时一天最多也只有二三十对新人登记。平时按照惯例中午工作人员有两个小时的休息时间,昨天他们只给自己留了半小时吃饭。常主任还告诉记者,据她了解,新人们集中在节前登记就是为了在“十一”假期能举行婚礼,其次昨天是中秋节,新人为取“团圆美满”的含义才集中在昨天登记。
同时朝阳区另一个位于劲松的婚姻登记处也是人满为患,直到下午4点多还有人在排队,一天下来就有近200对新人登记结婚。记者还从东城婚姻登记处了解到,一天就有100多对新人来登记。
调查 九成被访者赞同中秋放假
昨天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因为不是法定假日,人们仍照常上班。而近日的一项调查显示,有89%的被访者赞同像中秋这样的传统节日放假。他们认为,在传统节日时放假可以营造节日气氛,对许多热衷过“洋节”而忽视传统节日的年轻人是一种提醒,同时也是对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的保护。
中国社会调查所最近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2000名公众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89%的被访者赞同中秋节放假。同时,有68%的被访者选择回家与家人或亲朋共进晚餐的形式度过中秋节。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说,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一些传统节日近年来有逐步衰落的迹象。很多城市青年开始引进西方的节日,如“圣诞节”“复活节”等。对自己的传统节日缺乏了解或兴趣而盲目引进西方的节日,这样的现象不能不引人深思。
他建议增加清明、端午、中秋节为法定节日,每个节日都放假一天。这三个节日都以“爱家爱国爱传统”为主旋律以增加节日的文化含量,更好地利用大众化的方式弘扬传统文化。
思考 传统节日变成美食节是种悲哀
一直关注民俗的著名作家冯骥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节日民俗是一个民族的盛典,它绝对不是简单的吃喝穿戴。当务之急要还原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还它们一个“本真面目”。
冯骥才指出,首先,一个节日是有很多载体的,它必须有传说,必须有故事,比如中秋节有嫦娥奔月、吴刚砍树,端午节有屈原投江。其次,它必须有活动和仪式,如歌舞、赛龙舟、踏青、登高、插柳、插艾、插茱萸等等。每一个节日都有丰富的内容,而且这些都是能创造和表现出中华民族那种文雅、雍容、浪漫的气质。
一个严峻的现实是,我们的很多传统节日中断了。对此,冯骥才认为,一些传统节日之所以中断乃至消亡,实际上是它的精神内涵被人们忘记了,它的精神载体不复存在了。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中秋节是要赏月的,古时过节,人们在种满桂花树的院子里赏月,听嫦娥奔月的故事,对月高歌,把酒问天,是非常美的。可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亮起来的城市,到处是闪耀的霓虹灯和林立的高楼大厦,被遮挡住的月亮不容易看到了,人和月亮疏远了,所以人们赏月这种兴趣也就渐渐地淡了。二是人们没有自觉地认识到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很多人认为节日不过就是吃点好东西,穿些好衣裳,由于忽视了这些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和精神价值,这些节日被我们人为地淡化了,尤其是进入商业化社会以后,传统节日被推向了市场,成了商人赚钱的一个时机,这样的结果使很多文明在某些方面中断了,这是我们追求物化的结果。
“所以,很多时候老百姓过节时常常感到很失落,不知道节该怎么过了,这种失落实际上是一种精神上的失落。当然,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埋怨年轻人,文化和文明的传承需要一代人告诉一代人的,老一辈不说,年轻人不会了解,如果连老一辈都稀里糊涂,再谈传承和发展就成了一种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