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份,美总统布什安然度过了驻伊美军死亡的千人大关,只遭遇了小小的“服役门”风波,支持率一路领先;克里不得不冒着引发内讧的危险,引入克林顿的顾问团替自己的竞选班子“换血”,以求最后一搏。
布什此刻的日子是好过了,可他的海外盟友却难言轻松:霍华德、卡尔扎伊都将于今年10月9日接受大选考验,而布莱尔、阿拉维、穆沙拉夫、小泉纯一郎和贝卢斯科尼等人,也要面对伊拉克绑架风潮甚至是针对自己的恐怖袭击。
阿富汗过渡政府总统卡尔扎伊“转正”的胜算比较大,失败了也无损于美国的战略利益,霍华德就不同了。在西班牙转投德法阵营后,澳大利亚俨然成了捍卫美对伊动武成果的“西方铁三角”之一。霍华德原本担心布什选输会冲击自己的选情,所以一早决定将澳大选提前举行,但恐怖分子也瞄准这一点,于大选整整一个月前,在澳大利亚驻印度尼西亚大使馆门前策动了一起自杀式汽车炸弹袭击,造成近200人死伤。舆论一时指爆炸案将影响澳大选,甚至有言论认为,西班牙3·11惨剧带来的政坛冲击波可能在澳重演。
如果仅看霍华德的主要竞争对手—工党领袖莱瑟姆的一些攻击性言论,那么9·9爆炸案与3·11惨剧的后遗症确有相似之处。像莱瑟姆就把雅加达爆炸和出兵伊拉克联系在一起,说伊战“使澳大利亚成为恐怖袭击的更大目标,更不安全了”,并承诺一旦执政将在今年年底前从伊拉克撤回850名军人。这与萨帕特罗的竞选口号如出一辙。
但9·9爆炸案与3·11惨剧的显著不同在于:前者发生在澳海外而非本土,现场死难十多人,只相当于后者的1/10,远远不及巴厘岛爆炸案的恐怖效应—印尼巴厘岛2002年的爆炸案共造成200多人丧生,其中88人是澳大利亚人!2003年8月印度尼西亚雅加达还发生了万豪酒店爆炸案,澳民众对此已是见多不怪。何况9·9袭击之前,美、澳等国情报部门曾对印度尼西亚政府示警,而忙于大选事务的印度尼西亚警方却对此嗤之以鼻,因而“过”不在澳方,且事后澳方坦然面对的态度与西班牙阿斯纳尔政府掩耳盗铃式的“栽赃”举动不可并论。
其实,阿斯纳尔在西班牙2004年大选中的悲剧色彩并不浓厚。他已干满8年首相且无意留任,只是希望在胜选后尽速让贤给本党后起之秀才勉力一搏,而选民对其接班人尚不敢肯定,宁愿选择反对党候选人萨帕特罗。这一特殊情由,在谋求四连任的霍华德或计划三连任的布莱尔那里,都不存在。霍华德是在2001年大选中把偷渡难民和9·11事件变成政治机遇的好手,而布莱尔在2003年11月布什到访英伦期间,接连经历了发生在土耳其的针对英国目标的两起爆炸事件,从电视上目睹了包括英国驻伊斯坦布尔总领事在内的500多人死伤的大悲剧,但这也没能动摇布莱尔在国内的领袖地位。
澳总理霍华德唯一的软肋是,他执政太久,有点老了,而他的对手又是一个落拓不羁的中年人。在9月12日的电视辩论中,莱瑟姆赢得了67%的支持,但当地媒体还是异口同声地提醒说,这并非决定性的,因为上届大选中,工党前领袖比兹利在同霍华德的电视辩论中也取得了相同的支持率,但最终输掉了大选。看来,各方还得有点耐心。
(谢奕秋)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