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育界20余位劳模会聚 首次教育沙龙解难题
■文/本报记者苏军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人牵挂。昨天,20多位上海基础教育界获得过全国、市级劳动模范称号的教育工作者在首次“教育劳模沙龙”上,用集体力量试解着一道“难题”。
一不放心,就会增负
市劳模、市北中学校长沈黎明道出了一个真实:目前高中学校新、老教材一起用的现象还较为普遍,即使使用“二期课改”新教材的学校对老教材仍不愿放手,因为高考是“一卷两分叉”,80%考试内容是相同的,这涉及到老教材,于是为了保险,也为了不让学生失分,不少教师便用起了新老两套教材。这样的话,学生的负担就会自然增加。
一降难度,就会助长低水平重复
市劳模、建平中学校长程红兵对一谈到“减负”就直接对准高考试卷的简单做法颇有微词。他说,不少人把负担过重归咎于高考试卷太难,于是就在试卷难度上一味做“减法”,似乎这一减就能收效。
其实不然,试卷难度太小,反而造成不少学校热衷于低水平重复和机械训练。而且难度越低,会使无效劳动增多。实际上,“减负”不像一般加减法这么简单。
一提“减负”,不要误导
市劳模、浦东模范学校校长吴小仲认为,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要与提高教育质量并提。她举例说,现在一些教师对“减负”已有些无所适从了,甚至认为学生轻松一点,教师少教一点,就是“减负”了,这是一种误导。
一上小学,便失童年乐趣
市劳模、卢湾区思南路幼儿园园长郭宗莉说,孩子负担重,延伸到学前教育,这其实是学前教育的悲哀。现在一些小学搞并不科学的入学测试,既增加孩子的负担,也让孩子抬不起头,一上学就产生极大的挫折感。她认为,现在不少家长和教师眼睛只盯在课程内容上,而对孩子的身心成长不当一回事。这样的话,将来优秀生越来越少,而心理不健康的学生越来越多。
市劳模、市教育功臣、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等也从教育的本义和功能着眼,对如何实现“减负”提出了令人深思的观点。大家表示,要各尽其责,把“减负”落实到位,把教育质量提高上去。
上海中小学“减负”,新学期实行新的课程标准,学生课堂学习时间缩短为每节课35分钟,万航渡路小学抓住这一契机,每天下午第一节课后,全体学生集中在操场上,开展“欢乐900秒”活动。随着奔放的音乐,孩子们跳起了欢快的“啪啦啪啦舞”。
本报记者傅国林摄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