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审计署对外公布了今年六月向全国人大提交名单中的11个部单位和4个地方政府违规问题的整改情况,消息令人振奋。这些部门和单位能深刻认识问题,积极整改问题,并通过建立制度规范防止问题的发生,这从根本上实现了审计工作的目标。
审计工作的最终成果就在于通过审计查处,揭露问题、揭露矛盾,促使被审计单位建立起规范的管理或经营机制,依法依规管理使用资金、开展经营活动。这是审计工作的目的,也是审计的治本之策。处理处罚的运用,只是为实现这个目标服务的手段。因此,审计工作的着力点应始终放在以审计促整改、促规范、促提高上。具体工作中,要做到审计一个,整改一个,规范一个;审计一片,整改一片,规范一片。最终达到全面规范的目的。
但要达到这个目的,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长期以来,审计人员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揭露了被审计单位不少的问题,也提出了不少的好意见好建议,有的收效甚好,但也有的没有什么效果,甚至依然故我,问题依旧、违规依旧。这种状况,一方面与被审计单位认识不高、态度不正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审计工作后劲不足相关。很多时候,问题查出来了,也找到了改进的良方,但没有去追根究底,跟踪落实,对问题没有向公众有进一步的交待。使得审计的成果大打了折扣。一些单位年年查,问题年年有,总是不能断根,甚至变本加厉,与此很有关系。
将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情况向社会公示,就能弥补问效工作的不足,是一个解决审计效果问题的好办法。这种做法,实际就是把审计工作延伸:在每个项目审结以后,在一段时间内,对所揭露问题的整改情况回头查,看问题是否得到整改,整改是否到位,效果如何,并将结果向社会、向群众公开,通过社会舆论对整改情况进行关注。对认真整改有实效的给予肯定,给不认真整改的以压力。这样一方面将被审计单位的问题暴露于阳光之下,接受群众监督,逼其纠错归正,一方面也促使审计人员把工作做得更加深入扎实,注重跟踪审计效果。对于这个办法,可以做为一项制度,在工作中加以规范,加以落实。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仅要对态度认真、有成效的单位公示整改情况,更要对那些消极整改或不整改的单位进行公示,还要把责任人的真名实姓亮出来。这回国家审计署公布的整改名单都是一些正面典型,而以后也应对反面典型予以公示。就是要让那些有错不纠的单位和领导在公众面前亮相,亮一次不行,可以亮多次,直到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为止。现在有些单位有些人不怕处理不怕罚,就怕曝光露丑。不惟国家审计署如此,地方审计机关也要这样。只有具备“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才能取得最大的审计效果。
(稿源:红网)
(作者:李新华)
(编辑:杨国炜)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