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中国第一部手机短信小说》
编导:魏鸿 主持人:黄刚
播出时间:2004年9月30日 00:00分CCTV-12《新闻夜话》首播
次日15:55分重播
导语:
现在,有一部另类的小说正在国内流传,就是最近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城外》这部号称中国第一部的短信小说。这部小说的吸引人注意的地方就在于它的阅读方式和发行方式与传统的形式是截然不同。要想看到这部小说的内容,必须用手机短信的方式订阅,发行商每天会给你发一条70字的短信,连续60天发完4200字,就是这部"超微型小说"的全部内容了。这么算下来要读完它需要60天的时间,花费18元。这种新的阅读方式是否能被大众接受?它真的能带动手机短信业走向文学和艺术的领域吗?评论家们对它的出现和未来的发展前景褒贬不一。现在,无论是民间还是文学界对它的争议都很大。
今天我们请到了《城外》的作者千夫长,因为《城外》这部小说,他已经接受了包括美国《纽约时报》、新加坡《海峡时报》、日本《富士山报》等6家境外媒体和国内多家媒体的采访。但是今天他的回答更精彩。
采访:
主持人:一部小说只有4200个字,可以说是超微型了,我在许多的媒体上也看到了这样一句话,就是说作者力图使每条短信都精彩,让人记住、转发、传播,并希望有一些句子会被传诵成为经典,您希望哪一些句子会被传诵,成为经典,在这儿让我们一起来享受一下?
千夫长:因为现在小说正在连载当中,有些还没有发出来,我也不宜说太多。
主持人:能不能举一个,哪怕是一句让我们来感受一下?
千夫长:比如说,我随便在手机里找到一句,现在已经连载到第41条,"爱要超越时空,人却不要分离,浪漫又现实,相反,爱和被爱都会喘不过气,相爱的人会窒息而死。《梁祝》的悲剧千古绝唱,相爱的人却没有人喜欢效仿。"
主持人:相爱的人却没有人喜欢效仿?
千夫长:对,《梁祝》的故事虽然是千夫长古绝唱,但相爱的人却没有人喜欢效仿。还有"爱要超越时空,人却不能分离。"人在一起,但是爱和人不能只是控制在一个小的范围之内,所以爱要超越两个人之外,这种感觉我觉得非常适合现代人的这种情感。这一条有的读者收到之后,已经把他的意见反馈给我,他说他喜欢保留这一句。
主持人:为什么呢?
千夫长:因为他就是这样的,他和他女朋友两个人在恋爱,两个人非常喜欢每天黏黏糊糊,两个人都希望在一起,但是又不希望两个人把自己的心灵和整个都被捆绑住,那么要有一些超越他们两个这种现状的这种感觉的东西。
主持人:我知道《环球时报》转载了国外媒体对你的采访,题目叫《外国人看中国》,那么您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你觉得国外媒体,是对你这部小说更感兴趣,还是对你这个中国人更感兴趣?
千夫长:首先是因为这个小说对我进行了解的,了解之后,他对我这个人更加感兴趣。
主持人:对你的人感兴趣?
千夫长:因为那一天是美国《纽约时报》,是个越洋电话打到上海,上海的翻译又打给我,大概采访了一个下午。就是说,创作这样一部小说的人,他是什么样一个背景,这个人从前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现状是什么样的。他下一步将是怎么样发展。因为这个小说,这个手机短信小说,虽然我作为中国人在中国发明了它,创造了它,但是这是由技术因素决定的,和文学直接相关的,这种手机的技术和文学,它不仅仅是属于中国的,所以作为美国的主持人也非常感兴趣。
主持人:他们眼中的是你是个什么样子呢?
千夫长:他觉得很奇怪。
主持人:很奇怪?
千夫长:就是你为什么会想到要创作这样一部小说,是什么促使你来创作,是科技的原因,是文学的原因,是你自身素质的原因等等吧。
主持人:你怎么回答他们的呢?
千夫长:因为这个小说的产生,我不可能用一句话就回答说,我是怎么想要写它,它肯定是有一个背景原因的。
主持人:你总得有一个动机吧?
千夫长:对。
主持人:动机是什么呢?
千夫长:这个背景原因我就向他分析,首先我自己是个手机短信爱好者,是绝对的爱好者,以前和朋友见面、聊天,或者是用电话要解决的问题,或者上网要谈论的问题,现在用短信能解决,那些问题我就都不去进行了,都用短信。我就开玩笑说,现在这个手机已经成了我的一个不可分割的身体的一个电子器官了,这是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我是搞文学创作的,我以前写的这些书(《红马》、《中年英雄》),都是出版社出版、报刊杂志连载,包括网上连载,这个连载的过程当中,尤其到网上连载,我觉得一部书的发布形式有多种多样,有一天我就想,手机是不是也可以做一个文学连载的载体来进行呢,当时想到这个问题,用我们内蒙古草原的一句话说,有点宗教色彩的话,有点鹈鹕灌顶,一下子想到了这个问题。
主持人:有点灵光闪现的感觉是吗?
千夫长:就是有了这么一个灵感,然后就创作了这个《城外》。
主持人:那他们眼中的中国是一个什么样子呢?
千夫长:他们眼中的中国,他觉得现在中国真的很精彩。台湾《民生报》的记者采访我说,网络文学出来的时候,痞子蔡一路领先,远远地超越大陆,现在手机文学千夫长创作出来之后,现在台湾的作家们还没有动静呢,我们已经远远走在他们前面了。
主持人:一般来说,读一本好看的小说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情,我们通常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捧读,并且随着小说当中的人物,感受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但是很难想象,通过手机看短信小说,能达到这种效果吗?
千夫长:一部作品,阅读的效果肯定是不同的。你比如说,读我们正常2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捧着阅读的那种感觉和享受,和用手机来阅读是不同的,但是它们俩是不可替代的,因为两个不同的阅读快感。
主持人:是不同的阅读快感。但是你靠什么来吸引读者沉浸其中呢?
千夫长:是另外一种特殊的方式讲故事。
主持人:是特殊的方式讲故事?
千夫长:对,我实际上是讲了一种感情的情绪。
主持人:感情的情绪?
千夫长:对。实际是两个人的故事,两个有家庭的人,在围城里走到城外,遭遇了一段感情的激情,那么这段激情,从他们遭遇到一起,这种感情,可能比很纯粹的十八九岁的少男少女的感情还激烈,但是矛盾的冲突可能更大,因为他们像乌龟一样,背着一个家庭的厚厚的硬壳,就会冲突,我在讲这样的情绪。
主持人:你是把情绪给读者?
千夫长:是,它魅力不减的。而且只用了一分钟或者几秒钟,做这种享受,他只能是获得一种美好的情绪方面的享受。
主持人:短短的几十个字,能够把这样一个故事讲得色彩斑斓,丰富多彩吗?
千夫长:我尽我最大努力在讲着。
主持人:那你选这样的一个婚姻的,是婚外恋的这样一个题材,是不是专门有意识的去设计这样一个题材?
千夫长:是,因为我也说过,我写这部小说写的是比较功利的,是为市场去写作,为我们现在手机短信的阅读市场,那么很明确,在选择题材上,肯定我在这方面也要费一些脑筋去想这个问题。你比如说,写一些很庸俗的故事,很其他的题材,大家不感兴趣的题材,可能没有意思。
主持人:是不是只有情感的题材才有市场?
千夫长:也可以有多种题材,但是我觉得在手机短信小说上,在手机小说上,用短短的几十个字,这么很短的篇幅里,要渲染一种情绪,那么还要让它有文学性,艺术性的东西,我觉得还是用感情。
主持人:那它会不会走向另外一种极端?
千夫长:媚俗化的表现。那就根据创作者的功力和水平来决定了,这个东西怎么把它拿捏准。
主持人:有人就提出来了,70个字能够写什么内容?
千夫长:是。但是我写出来了,已经在连载。它的内容,我说了,最后我找到了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就是"我","我"来向你叙述一部故事,那么每一篇短信就好像这个长篇小说它的一章一样,那么我这里面用几千字向你描述故事情节,描述故事的像你说跌宕起伏,波澜起伏向下发展这些东西,矛盾冲突,但是我用70个字,把这个故事给你很概括的,很精炼的,很经典的给你讲了,也几乎把这一章的意思说出来了。
主持人:它会不会只剩下骨头了,没肉了?
千夫长:是。我追求的就是骨头。以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为例,那么他一开始要写日落、日出,大海的波涛,写船、写网、写把大鱼打上来,然后最后鱼肉没有了,就剩鱼骨头了,展示他的得和失、欢乐和痛苦,整个这一个过程这样走下来了。那么我现在不是这样的。我自己把鱼骨拿出来,通过这条鱼骨让你想象,通过你的生命体验、你的生活经历,你去想象这个日出,日落,想象大海的波涛,想象怎么样撒网,怎么样开船,然后把你在人生困局当中的苦和乐,也同时感悟出来。
主持人:那也有读者说了,说看完之后,他觉得是感情文字的堆砌,他有这种感觉?
千夫长:对于读者,我们有一句老话,叫100个人读《红楼梦》有成了100部《红楼梦》了。每一个读者站在他的角度,会获得不同的感觉:有的人读的是内容,有的人读的是思想,有的人读的是文字,有的人读的是词,这是他的事情了,我能做的就是这些。
主持人:我们知道人物、故事情节,是小说当中非常重要的因素,现在很多人都在质疑短信类的文字,能否被称作是小说,因为从故事情节到篇幅,到人物的刻划,可能很难达到原来人们对小说的那种期望值。很多人也特别想知道,在文学上是怎样来划分小说这样一个类型的?
千夫长:小说从我们有白话本,后来发展到章回小说,一步一步发展到今天,到现在也没有一个确切的完整的定义。
主持人:您的理解呢?
千夫长:因为我就是写小说的,我本身是写小说的,我就没有按照一个严格的定义,我只是用我的文字,来追求我一种功利或者表达我一种心灵。我写传统的小说,就是追求我的心灵,为我的心灵写作;我写这样的手机短信小说,就是为了市场写作,追求一种功利。因为我是搞文学创作,写小说的,我认为我的每一个文字都是文学,都是小说。
主持人:你觉得你写这部《城外》这部小说,它的文学价值有多大?
千夫长:文学价值,因为首先从哪个角度看,第一,首先我做了一个文学实验,因为我在读大学的时候是搞文学创作,后来到广东当记者,后来做了很多年文化商人,又重新回来写书的时候,搞文学创作,我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当年我在写的时候,大家在探讨"为什么写和写什么?"这个问题,我回来一看,大家还在讨论这个问题,我发现,这个问题实际你为什么写和写什么,这是完全由你自己决定的,没有必要去争论是毫无意义的事,有意义的是,在这个时代你的精神劳动,你创作的东西能不能让它走进我们当下的时代,让它产生它的价值,我始终坚信,文学是能够赚钱的,所以我经过把文学作品,当成文化商品,然后把它拿到市场上去,经过实验运作,事实证明,文学是有极大商业价值的。
主持人:《城外》是让你赚了18万元?我就按18万给你算了笔帐。如果按稿费计算的话,是每千字达到了4万多元。可以说创造了一个天价,比我们现在国内媒体稿费标准最高的千字千元还高出了40多倍,我听说还要拍成电影是这样的吗?
千夫长:对。手机电影是这样的,因为张惠妹曾经做过一次演唱会,是用手机短信收看的,目前有一个观点说,我们到2008奥运,将来看足球,将来看奥运,有可能在手机上看,从这个引发到我们一个创意,就是我们这个《城外》也可以做成电影,电影拍成完整的,然后切成不同的片段,你打开之后通过下载,可以在5分钟,几分钟来读一段故事。
主持人:你说不光小说让我挣钱,我还为同行开辟了一条新路,看来你是非常看好这个市场了,那么你觉得会有很多人效仿你吗?
千夫长:手机短信文学创作这一块,肯定我常常说就是风景这边独好,肯定不会是孤独寂寞的我一个人,肯定会繁荣热闹起来。
主持人:你也说过,我就是为市场而写、有钱赚才动手去写,这种创作思维跟大多数中国传统作家,只考虑写作,然后再把作品拿到市场上去检验,有很大的不同?
千夫长:是不同了,正因为不同,那么我才成了今天写《城外》的我,他们还是写他们作品的他们,这是不同的。其实这个说起来,和我的生活背景是有直接关系的,我说过我做过多年文化商人,我做过酒,我举个例子,就是一瓶水加上酒精,成本是5块钱的一瓶酒,经过文化包装,经过艺术包装,包装好之后,我推向市场,我最多卖135块钱一瓶。那么文学作品,如果经过文化包装,肯定卖得更好,难道一部文学作品还不如一瓶白水吗,那肯定比它有价值。
主持人:但是这种价值的表现形式它可能跟商品的表现形式还是有区别的,按照一般人的理解,作家这个行业是生产精神领域当中的产品的,就像我们的媒体一样,恐怕我们首先考虑的不是市场,而是应该客观真实地去反映现实生活,这好像是应该赋予我们文人的一种职责吧?
千夫长:对。但是我告诉你,我的《城外》更加更加真实地反映了我们当下的现实生活。
主持人:现在对于《城外》的评价,特别是国内的媒体是褒贬不一,我知道你也听到了一些说法,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引起大家的关注,应该说还是正常的,但是有文学界的人士,对于它作为文学是否具有生命力提出了质疑,我不知道你个人怎么想?
千夫长:我相信这个不是由我们现在用语言来给它决定的,但是我坚信,它的生命肯定是比较长久的,即使是它的样式不行了,那么它也不会再走回来,肯定是由科学决定的,一种更加新的文学样式还会产生,我坚信这一点。那么它将来不是70个字了,可能可以读700个字了,那不能更精彩吗。
(完)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