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
国庆期间足坛的“重磅”消息,莫过于北京现代队以“停赛”的方式,向在比赛中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表示抗议。北京现代足球队的罢赛以及最近的“俱乐部暂时退出”,不过是中国职业足球病入膏肓的又一证据而已,正如有识之士早就指出的那样,一个既不职业又不市场的中国职业足球最终会失去所有的市场,输得个干干净净。
由非市场的手段推动市场化改革,乃是当代中国改革的根本逻辑,这一改革逻辑可大致看做以下三部曲:首先,运用行政手段创造出一个准市场的环境;其次,期待在这一环境中产生出真正的市场主体;最后,行政主体退出成为规则的维护者和宏观管理者。中国足球由专业而职业,由行政到市场的历程,自然也不能出此范围,如今看来,这场由走兽转变为飞禽的历程,应该只有一个逻辑:那就是职业足球的开创者中国足协应该而且必须逐步变为配角,并把主角之位让与市场主体也就是职业足球俱乐部;一个准行政机构应该而且必须转变为职业足球的宏观管理者而不是利益的一方,一个行业组织应该而且必须开始使用自治的逻辑而不是依旧唯指令是从。可是,这些逻辑从来就没有被中国足协认真看待,更谈何执行,而这也正是今日分崩离析局面的核心原因。
首先,中国足协一直顽固占据主角的位置,并坚持用行政逻辑压倒市场逻辑。中国足球在职业化之前是所谓的专业足球,各专业队由财政拨款供养,若有不足,则寻求企业赞助;足协的角色更近似于行政机构,通过具体的指令规范足球运动;进入职业化之后,各专业队理应逐步向俱乐部过渡,成为市场主体,足协也应该逐渐成为职业足球的宏观管理者、规则的维护者。但是,中国足协凭借其一手开创职业市场的优势,顽固拒绝培养市场主体,其滞后的思维惯性,使其本身在短短几年之内,由中国足球职业化的推动者,成为了中国足球进一步职业化的阻碍者。举例而言,中国足协一而再再而三地以“出线足球”中断联赛,就是对俱乐部利益的极大藐视,就是以政绩这样的行政思维践踏市场逻辑,乃是对职业足球的极大伤害。
其次,中国足协一直深陷利益漩涡之中,没能成为称职的宏观管理者和规则的维护者。职业足球管理者的利益应当与该市场的发展成正比,其利益增长只能来自市场蛋糕的做大,从这一角度出发,中国足协应当通过让市场更有效运行,通过树立透明规则,帮助俱乐部形成合理预期等行为,来促进职业足球整体盘子的增长,并从中分取自己的一份。但是,中国足协从未有过如此清醒的意识和行为,口头上的职业化从来也没有成为内心真正的追求,相反,在行政官僚主义的惯性思维主导下,黑箱操作、随意善变层出不穷。
其三,中国足协一直没有转变管理方式,偏好指令而漠视自治。市场秩序是一种自发秩序,建立在个体对市场规则的遵守之上,而规则本身也处在不断的变迁之中。因此,要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就要求所有的参与者都有充分的交流互动,并在此基础上促进规则的持续演进。职业化10年以来,中国足协一直都是规则的制定者,俱乐部的意见仅供参考而已。对此,投资巨大的各俱乐部自然难以满意,一个能够让市场主体参与规则制定的机制的缺乏,酿成了俱乐部对足协的长期不满,假球黑哨不过是发泄这一不满的借口而已。
从上面的简短分析可以看出,中国足协在凭借行政手段初步创造了一个准市场之后,由于自身素质和思维惯性,更由于利益关切,并没有履行自身逐步退出的使命,而是继续占据主角位置,罔顾“职业俱乐部的利益就是职业足球的利益”这一基本道理,一手制造了足协与职业俱乐部之间的长期对立,流变至今,四面楚歌崩盘在即,其实并不足怪。
中国足球职业化过程以及今日之危机,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正如本文开头所提到的,权力之手推动市场改革乃是当代中国改革的根本逻辑,而这一逻辑存在着一个致命的陷阱,那就是,如果市场化改革能够带来巨大的利益,那么,一手主导改革的权力之手愿意放弃垂手可得的眼前利益,去换取市场的长期发展吗?换句话说,有着任期制限制的行政机构,能够以培育长期市场为自身的目标吗?此外,保持利益的权力之手,愿意让其他利益主体参与并最终主宰规则的制定吗?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如果不能保证一手推动市场改革的权力之手最终退出市场,权力之手主导下的市场化改革就会沦为权力主导下的利益分配盛宴:短期利益压倒长期建设,手段压倒规则,暴力战胜道理,决绝高于妥协……与其说这是改革,不如说是分肥的游戏,而当利益散尽之际,也就是分崩离析之时,不幸,这正是当下职业足球的现状,但并非职业足球所独有。因此,审视中国职业足球的今日危机,更应该将其放置在整个中国改革的大背景之下,而寻求其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