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在采访中了解到,随着住宅产品的升级换代,如今售楼“招数”频频翻新,逐渐取代了传统的老伎俩。面对购买房屋时可能遭遇的误导性售楼手段,消费者不得不学会一些“防身新招”。
广告欺诈眼花缭乱
案例:王先生被刚刚开盘的某某苑眼花缭乱的楼书打动了:“建筑面积为3.5万平方米超大规模俱乐部会所,包括游泳馆、保龄球馆、健身房、餐饮娱乐、商务中心”、“8部进口电梯”、“7000平方米绿地”……位置优越,价位合理,承诺美好,王先生很快购买了某某苑的期房。但等到交房时却发现:超大会所消失了,停车场变成了宾馆后院,超大面积绿地连一半也没有,24小时保安根本无从谈起,承诺的进口电梯又没拿到检验合格证……
专家点穴:省消委提醒,常见的虚假广告有七种情形:一是模糊时间,即广告中不标明销售价格的有效期限。二是模糊数字,当具体涉及面积的时候,往往不标明是建筑面积还是使用面积。三是模糊图片。四是模糊概念,明明是有限的打折让利进行促销,却宣传为“免契税”等特殊税收政策。五是模糊出处,即广告中没有刊登预售销售许可证号,甚至没有开发企业的名称。六是模糊规定,广告中使用“第一”、“首个”、“最”等极端的形容词语,或者主观预测。七是模糊规划。
排号认购疯抢热卖房
案例:今年初,易小姐去成都市一家楼盘排号认购。由于当时人很多,易小姐与朋友兵分两路,一个去排队,另一个与售楼小姐面谈。易小姐看中的是一套三室二厅的房子,总价40余万元。当易小姐问有没有优惠时,售楼小姐告诉她:“开盘后每平方米至少要涨两百元,现在认购最好。一期的600套房子,交定金的人数已经排到300多号,再等好房子就没有了。”四下环顾,只见售楼处内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想到开盘时可能更加激烈的抢购场面,易小姐毫不犹豫地交钱排号。
专家点穴:开发商在销售中实行排号认购,是在未获得商品房预售证,而又想借此控制一批潜在购房者的一种销售策略;目的是抵制竞争对手,检验消费者对楼盘的反应。
对于急于买房置业的人,专家忠告:能否买到满意的房子,才是购房者最关心的,别被开盘抢购的假相迷惑;如果不是太满意的户型、地段,抢购时还是应理智一些。
开盘拖一年均价涨一千
案例:认购时签了购房协议,交了定金;正式开盘时,每平方米房价却比认购时上涨了1000元!面对购房者的质疑,开发商拿出“怪招”———要么买,提高房价;要么退,定金双倍返还给开发商。家住城东的邵先生就有
过如此遭遇。
据邵先生称,去年,他看中了某楼盘一套面积95平方米的电梯公寓。当时,由于开发商没有取得预售证,邵先生与开发商签订购房协议并交了2万元的定金。本来说好开盘时间在今年2月,但直到7月上旬,邵先生才接到售楼小姐的电话:“由于钢材和建筑材料涨价,所以每平方米价格由当初的2300元升至3300元。”
专家点穴:这是目前部分开发商在销售房子时喜欢使用的一种新花招。由于楼盘没有正式开盘,购房者与开发商签订的只是一种意向性协议,但对预订价格并没有作出明确约定,所以很多中招的购房者都无可奈何。
专家提醒广大消费者,预订商品房时一定要把预订房屋的楼层位置、预订价格等基本条款在预订协议中写清楚,这样的预订关系才是合法有效的。律师建议:在买房前,要了解该房屋是否具备预售资格;对发展商所作的口头承诺,包括售楼小姐的话,应尽量书面写入《认购书》或者合同中去,以免纠纷。
预留房亦真亦假
案例:不久前,陈先生看中了一个楼盘。可排号时发现,一些面积、户型都很满意的房子,都被告知已有人预订。正郁闷时,销售人员告诉陈先生,如果想买的话,售楼部可以帮助陈先生搞到“预留单”,但需要补差价和交纳一定金额的“更名费”。出于对楼盘的青睐,陈先生一咬牙,下定决心买下了一套面积152.6平方米的房子。购买后他不仅要补足每平方米300元的差价,还要支付5000元左右的更名费,共需向“预留单”转让方支付5万元人民币。
专家点穴:预留,是目前在楼盘销售中采用得最多的一种方式。一般新盘开盘,开发商便会通过广告等方式,尽量多地让投资者前来预约购房,购房者往往会听到这样的“诱导”:“这套房子已经有人要求预留了,名额有限,要抓紧啊。”对于这种招数,专家告诫买房者:预留房亦真亦假,一定要多方打听清楚,以免多花了不必要的钱。
本报记者李丹实习生张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