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家庭暴力受害者
反遭监禁并失去对儿子监护权
华裔妇女在美讨公道
一位母亲因争取对亲生儿子的监护权而锒铛入狱,至今已有一年多未能见到儿子,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美籍华人妇女熊晶身上。她的一系列遭遇近来引起了美国侨界的高度关注。8日,美国华商会在纽约皇后区举行声援熊晶争子案募捐大会,要帮助这位历尽坎坷的母亲讨回公道,使他们母子早日团圆。与此同时,熊晶的遭遇也让人们对美国所标榜的“司法公正”提出了强烈质疑。
婚姻不幸孩子被强行带走
据美国《侨报》报道,今年43岁的熊晶出生于湖北武汉。1987年大学毕业后,她通过考试前往美国纽约深造。在获得计算机专业硕士学位后,熊晶成为UPS速递公司的一名程序员,并于1995年获得了美国国籍。
与求学经历相比,熊晶的家庭生活要坎坷得多。在第一次婚姻失败之后,1998年底,熊晶通过朋友介绍结识了律师克雷格·凯利并很快结婚。2000年5月,熊晶生下儿子特里斯特拉姆·凯利,小名毛毛。2000年6月初,也就是毛毛出生10天后,熊晶和凯利第一次发生激烈争吵。熊晶报了警,等警察赶到后,熊晶的鼻子已被打出了血,而凯利则声称熊晶用花瓶打了他的头。警察将两人都扣押了起来,并把毛毛交给熊晶的母亲监护。3个月后,毛毛被父母带回了家。然而,没过几天,危机再度爆发。熊晶与凯利又发生争吵,凯利甚至掏出手枪对准熊晶的头进行威胁。因担心孩子会被再次带走,熊晶这一次没有马上报警,而是暂时忍了下来。第二天,熊晶向律师咨询后报了警。
但是,熊晶万万没想到,警察刚把凯利带走,纽约儿童局的人就进了家门。他们以“孩子的安全受到威胁”为由强行带走了毛毛。从那之后,刚刚3个月大的毛毛就被安排住进了纽约儿童局指定的寄养家庭里。
被逼无奈将儿子带回国内
2001年初,凯利的妹妹希勒,也就是毛毛的姑姑,突然向法院提出申请,要求取得毛毛的临时监护权。更意外的是,希勒的要求竟然得到了批准。而熊晶被判每周只能探视毛毛一次。与此同时,凯利搬到了希勒家里,和妹妹一家住在一起。对熊晶来说,这显然是一次有失公正的裁决,因为她是孩子的母亲,而且从法律上来说是家庭暴力受害者,属于无过错方,孩子怎可判给姑姑,并和有暴力倾向的父亲住在一起呢?对此,熊晶根本无法接受。
终于,在挨过半年的痛苦日子之后,熊晶于2001年6月在一次探视期间带走了毛毛,并登上了飞往上海的飞机。不久后,熊晶与凯利的离婚申请获得批准,但是法院将毛毛的长期监护权判给了凯利。2002年10月,凯利因患胃癌去世。
身陷囹圄被迫与儿子分离
在熊晶带走毛毛后,纽约市当地检察厅以涉嫌违反监护令为由,对熊晶提出了起诉并发出国际通缉令。
在上海度过平静的1年半时光后,熊晶带着儿子于2003年1月乘飞机前往加拿大温哥华,准备转机回美国。但由于已被列入国际刑警组织的通缉名单,她在入关时被加拿大警方拘捕。几天后,加拿大方面将毛毛交给了他的姑姑希勒,尽管当时希勒并没有合法监护权。
回到美国后,熊晶被指控犯有一级违反监护权罪,此罪名最高可被判处4年监禁。熊晶的遭遇引起了美国侨界的广泛同情和关注。在当地中文媒体披露此案后,许多华侨华人为此案积极奔走呼吁。2004年1月27日,纽约当地法院最终裁定,熊晶犯有二级违反监护权罪,刑期最高是1年。鉴于熊晶被捕后遭监禁已超过一年,法庭于是当庭释放了熊晶。但是,熊晶仍然还得继续抗争,因为在她被捕后,曼哈顿家庭事务法院将毛毛的长期监护权判给了其姑姑希勒。
声援熊晶美国侨界慷慨解囊
目前,熊晶的遭遇已经引起了美国更多华人的关注。今年2月,美国湖北工商总会率先发起设立了“声援熊晶基金”,帮助已经倾家荡产、身心俱疲的熊晶募集打官司所需的资金。10
月1日,美国湖北同乡会和美国华商会等团体在纽约市政府大楼前举行了一场集会,来自数十个亚裔和拉丁裔团体的近百名代表到场声援熊晶,并要求美国政府保护移民的合法权益。10月8日,美国华商会又在皇后区举行声援熊晶争子案募捐大会,并成立了筹款委员会,当天即收到各界捐款2万多美元。面色憔悴的熊晶在母亲的陪同下出席了会议,她红着眼圈对与会者说,“我惟一要的只是做母亲的权利。”
正义何在美司法公正遭质疑
在以各种方式声援熊晶的同时,人们对美国的“司法公正”提出了质疑。
首先,法院丝毫没有考虑熊晶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这一点,从一开始便在毛毛的监护权问题上做出了对熊晶不利的判决;其次,法院第一次把毛毛的临时监护权判给希勒令人费解,之后对凯利搬过去一事也不加干预;第三,熊晶在加拿大被捕后,法院在没有进行庭审的情况下,便将孩子的长期监护权判给了希勒;第四,希勒虽然获得了孩子的监护权,但实际上又将孩子交给另外的人来看管,法院对此却不闻不问;第五,在美国,杀人犯都有权利探视自己的儿子,而熊晶反而被剥夺了这一权利。
即将代表美国民主党参选纽约众议员的华人孟广瑞指出,熊晶争子案是美国司法机构漠视人权的典型例子,也是对移民权益的践踏。他提议组建律师团对该案提出反控诉,同时向美国国会有关人士发出信函,表达华裔社团的强烈愤慨和不满。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清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