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新京报》报道,中共中央今后在干部调整中,将逐步减少地方党政副职人数,以加强各级党委、政府的执政能力。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很及时的改革。
跟世界各国相比,我们的一些地方领导职数多,副职人数多,少则三五个,多则八九个,最多的有十多个;而国外一般只有一个,有的甚至没有。副职多有一定的积极效应,这就是正职抓全面,副职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分工负责。但也有消极效应,领导职数过多过滥,导致官员过多,机构臃肿,行政成本过高,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下降。减少领导职数,显然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不过,要使这个制度能够成功实施,还有必要了解一下副职过多现象的现实背景:
副职过多,往往与政府职能本身没有限定,政府职能过泛过滥,机构臃肿有关。现在,每一级政府的下属单位都在五六十、甚至七八十个。省委和省政府往往下属几十乃至上百个厅局级单位。各县市也常常有几十个乃至上百个下属单位。在这种情况下,设置一定数量的副职,每个副职分管几个到十几个下属单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副职过多,往往与同级党代会和人代会以及常委会没有很好地发挥议事作用有关。议事机构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但相关的事情还是需要有人去做的。也就是说,党政机关领导,不仅发挥着行政职能,还发挥着议事和决策职能,在很多情况下还做着立法甚至司法工作。这时,设立专门具有议事决策性质副职,承担议事机构没有发挥作用的讨论决策和立法功能,发挥重大疑难案件的功能,发挥协调和整合政府间关系以及各个部门之间关系的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副职过多,往往与政府没有相关的专家顾问有关系。现在政府推行法治政府,解决很多问题,都需要法律专家,但政府没有法律顾问;政府抓经济工作,但没有经济顾问;政府抓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也没有相应的专家顾问。在这种情况下,各个部门官员,如部长、厅长、局长等,都起着专家顾问的作用。这些政府部门领导虽然是政府序列组成人员,但并不参加常务决策会议,只是在涉及本部门的事项的时候,才参加具有决策性质的常务会议,实际上并没有起到政府组成人员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设置能参加常务会议,同时协调方方面面关系的副职,也是很有必要的。
所以,在现行体制中,设置较多副职,虽然导致了行政成本的增加,但在一定意义上也替代了相应的机构协调的成本、议事决策的成本、专家顾问的成本。因为有这些好处,在现行体制下要减少副职,就存在着一定的功能障碍。减少副职,必须要有如下相应的制度创新加以配套,来克服这些方面的障碍:通过完善民主制度,充分发挥各级党代表大会及其委员会,各级人代会及其常委会的议事、决策和立法等政治性质的功能。增加议事机构的投入,有利于减轻行政领导的讨论和决策负担,从而专心致志于执行功能,提高行政效率。这样,副职就可以减少到最低限度,甚至减少到一个副职。否则,减少了副职,相应的功能没有减少,这些功能就会发挥不正常,或者让领导班子负担过重。
通过精简机构,集中相应的政府部门,减少政府序列单位的数量,让各部门的领导真正起到政府序列官员的作用。这样,副职领导减少了,但有相应的官员进入领导班子,不仅可以减少副职,而且还可以减少层次,提高行政效率。而各个专业部门的专家顾问作用,可以让各个部门的副职来承担。
通过设置没有行政职位的专家顾问职位,给各级领导配备多方面的专家助理。这些专家不是正式的政治家,不是由选举产生,而是由政治家任命;也不是常任的公务员,根据工作需要从高校、科研机构和咨询公司等短期高薪聘任,任期一般在两年左右,最长不超过一届政府的任期,聘任结束后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其主要职责不是分管,也不是分担责任,而是给各级行政领导提供专业咨询。这样,政治家就可以通过专家助理弥补自己专业能力的不足,从而减少对带有部门利益色彩的部属专业能力的依赖,进而减少副职和下属部门领导的职数。(稿源:新京报)(作者:毛寿龙)(编辑:徐志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