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9月28日,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召开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湖南省崀山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条例(草案)》,自200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崀山,成为湖南继武陵源、衡山、岳麓山等名山之后又一座被立法保护的名山。
★此前的2003年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新宁县人大代表联名提出议案,要求制定《湖南省崀山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条例》。当年,省建设厅组织了专门班子起草《湖南省崀山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条例(草案)》。
★2004年6月15日,省委副书记、省长周伯华组织召开了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湖南省崀山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条例(草案)》,并决定按照法定程序由省人民政府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
低调面对黄金周
今年我们相比往年减少了宣传力度,黄金周期间也在景区内为保护环境做了很多工作,为的是让法规的实施有个前期准备。
相比往年人潮汹涌的场面,今年的新宁崀山相对冷清。
“往年县城和景区内所有的宾馆都住不下,甚至很多人会挤在一个房间里。今年没以前那么紧张。”新宁县城一家宾馆的李经理说。
“这个情况的出现有一个背景,即《湖南省崀山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条例》已经通过了,明年1月1日就要实施。所以,今年我们相比往年减少了宣传力度,黄金周期间也在景区内为保护环境做了很多工作,为的是让法规的实施有个前期准备。”新宁县政府一位工作人员说。
“崀山从开发以来,一直把保护放在第一位。相比全省其他热门景区,我们开发的步伐似乎慢了点,但是,我们在持续长久的良性开发方面留下了足够的回旋余地。”新宁县长陈优秀刚从国家林业部门挂职回来,对于风景区的保护与开发问题兴趣很浓。
“崀山,是湖南继武陵源、衡山、岳麓山等名山之后又一座被立法保护的名山。这显示,湖南对风景区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理性,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步入了法制化轨道。”省人大常委会环资委一工作人员说。
立法守土渐行渐真
2003年,由新宁县人大代表联名提议要求制定《《湖南省崀山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条例》。到2004年9月28日,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该《条例》,历时不过一年。
“崀山的开发已有12年了,还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太多惨痛的教训。”新宁县委宣传部一位干部说。
据他介绍,新宁县党政领导一直遵循“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对景区资源进行了有效保护。“根据风景区内景观构造的特点,我们把崀山风景区划为四级保护区进行保护。”
为了让崀山的保护制度化,该县在几年间出台了《崀山山风景名胜区经营管理实施办法》等政策和规定,在开发建设中,组建了一支素质高、责任心强的风景资源保护队伍,与景区所在地的镇、村、组层层签订了《风景资源保护管理责任状》。“景区内的违章建筑我们是坚决要拆除的。”新宁县委宣传部的这位干部介绍。自保护以来,该景区内拆除了两处违法建筑,查处景区非法烧碳、乱砍、乱伐、乱采、电鱼、炸鱼、毒鱼、猎捕野生动物等案件达50余起。
在核心景区所在地的茶亭村、石田村、 崀笏村、联合村、盆溪村,他们试点推广沼气使用技术,努力处理群众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废弃物,计划到2006年底,景区全部实现沼气化。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该县感到没有法律的行动还是不够刚性。
2003年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新宁县人大代表陈优秀、陈锡良等人联名提出议案,要求制定《湖南省崀山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条例》。
2003年,省建设厅组织了专门班子,起草了《湖南省崀山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条例(草案)》。
今年6月15日,省委副书记、省长周伯华组织召开了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湖南省崀山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条例(草案)》,并决定按照法定程序由省人民政府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
9月28日,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召开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该《条例》,从2005年1月1日正式实施。
人间仙境成人间村镇
盲目开发景区有几种力量:第一种是投机取巧的开发商,把房地产项目搞到景区来,名曰回归自然,其结果是少数人回归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被侵占了;第二种是各行各业乱建培训中心、招待所、宾馆。
湖南部分风景区由于过度开发曾有过很惨痛的教训。
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说过一个故事:朱镕基有一年到张家界考察时说,没来张家界前,我们以为张家界是天外仙境,可到张家界一看,原来是人间村镇,景区内房子建得太多。
5年前,张家界风景区因超容开发受黄牌警告。从1992年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取得世界自然遗产资格,到1998年该风景区被世界自然遗产委员会亮黄牌,其间的时间跨度不过6年。6年时间里,受利益驱使,各路“神仙”争着在武陵源风景区内乱建设施。正是由于对该景区进行无节制、超容量的开发,武陵源的自然环境被人为地破坏,成为一个“被围困的孤岛”。
为了拯救风景区,恢复武陵源的自然风貌,保住“世界自然遗产”的金字招牌,张家界当地政府决定将景区内近34万平方米的建筑物全部拆除。此举花费了10亿元人民币,比已获得的经济收益高出数倍。这无疑是一个极为惨痛的教训,同时也是对那些仍然处于“竭泽而渔”状态下的自然风景区的一个极其生动的警示。
仇保兴指出,当前,盲目开发景区有几种力量:第一种是投机取巧的开发商,把房地产项目搞到景区来,名曰回归自然,其结果是少数人回归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被侵占了;第二种是各行各业乱建培训中心、招待所、宾馆。许多有钱有势的行业纷纷要求在景区最漂亮的地方、最靠近核心景区的地方,修建培训中心、宾馆、招待所,有的来头很硬,甚至是国家的某些部委,这些是最难抵挡的。
景区开发严防“三化”
错误套用城市、开发区和旅游度假区开发的模式,导致风景名胜区出现“城市化、人工化、商业化”的现象,将使景区的生态环境和原始风貌遭到严重破坏。
省建设厅厅长向世林在今年6月全省风景名胜区保护工作会议上指出,目前风景区的开发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景区无序建设和盲目开发的不协调。
少数风景名胜区领导不能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的关系,往往迁就于开发商,施行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开发,造成景区山体、水体、土壤、空气和景观的严重破坏和污染。
其次是丰富、独特的风景名胜资源与景区“三化”现象的不协调。
一些风景名胜区违反资源真实性、完整性保护的基本原则,错误套用城市、开发区和旅游度假区开发的模式,把城市道路、草坪、豪华宾馆、宽马路等搬到风景名胜区进行错位式开发,导致风景名胜区出现“城市化、人工化、商业化”的现象,使景区的生态环境和原始风貌遭到了严重破坏。
湖南名山多有“护法”
武陵源、南岳衡山、韶山、崀山等风景名胜区,已先后得到立法保护,省人大、省政府先后颁布了《湖南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等多部法规条例。
崀山的立法使她从法律上可以避免“建设-拆违-建设”的怪圈。
据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彭孟芝介绍,近年来,湖南省对风景名胜区管理工作中重开发、轻保护的的行为进行了整治,取得了较好效果。
武陵源、南岳衡山、韶山等风景名胜区,针对景区“城市化、商业化、人工化”现象日渐严重的问题,分别成立了以市、区委书记为首的专门班子和工作机构,加大景区拆迁力度,使景区的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恢复。
据了解,省人大、省政府先后颁布了《湖南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长沙市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湖南省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湖南省南岳衡山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办法》、《崀山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条例》。省政府办公厅于去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风景名胜区规划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
新报首席记者 倪志刚 通讯员 杨坚 文/图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