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过去了,我始终没迈出国门,倒是又去过几次莫斯科餐厅,每当置身其间,便浮想联翩,仿佛到了我想象中的俄罗斯
■本刊记者/罗雪挥
王栋第一次走进老莫是在上山下乡后同
学聚会去的。那是他头一回用刀叉就餐,并且有点神思游移。平时读到的普希金、托尔斯泰、果戈里等俄国作家及他们笔下的涅瓦大街、圣彼得堡、伏尔加河,不时在他眼前浮现。
“既熟悉又陌生,简直就像到了俄罗斯。”在老莫的征文中,王栋这样感慨。
到老莫的人,有很多都是来怀旧的。俄罗斯情结造就了老莫,老莫也反哺了俄罗斯文化的中国制造。忠实于老莫47载的罗亚滨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甚至在亲自踏上俄罗斯的国土后,还以老莫的西餐口味来衡量对方的餐饮是否正宗,似乎有些可笑,但是这确实是老莫迷们的本能反应。
老莫餐厅经理许义婷敏锐地发现了其中的品牌商机,她曾经积极推动在老莫建设怀旧氛围,并曾向俄罗斯驻华使馆求助。文化处负责的俄罗斯小伙子今年31岁,十分茫然,“《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我没有听说过。”他帮着找到了一盘俄罗斯老歌,那是80年代的一段迪斯科音乐。
当俄罗斯人都已经学会了遗忘的时候,老莫却成为了怀念前苏联的据点。每一次在北京上演的与前苏联,或者是俄罗斯搭边的演出,无论是歌,是舞,是冰上芭蕾,都会将“到老莫进餐”作为一道诱饵。
前任老莫经理王兆忠没想过建设俄罗斯文化,而是趁着前苏联解体引进了俄罗斯厨子,其中有一个叫娜塔莎,王兆忠与她的翻译轻松谈妥,月薪500元,而这只不过是中国厨师的当月奖金数额。后来涨到了900元,直到娜塔莎离开。再后来有一个年纪大一些的俄罗斯男厨师表现就不好,要手巾、要鞋子,还在厨房里发火,嫌待遇太低,很快走人了。但王兆忠已经派厨师每天将他们的新菜记录下来。这是现代老莫与俄罗斯最实际的一次接触。
如今,老莫除了主营菜式还是俄罗斯风格,很多设施已经与俄罗斯相去甚远了,桌上精美的小餐具是从法国进口的,而漂亮的桌布则是从国内购入的。现任经理许义婷解释说,国内现在生产这些东西已经很好了,反而是俄罗斯产品显得比较粗糙。
在曾任厨师长的王兆忠记忆里,50年代厨房里大量的餐具、酒和其他原料,几乎全部是从苏联进口的,十分精美,所以文革时期,俄制烟灰缸、餐具、闪闪发光的银勺丢失事件才会屡见不鲜。那些日子都一去不返。
王兆忠说,后来总到老莫吃饭的,也有不少当年的红卫兵小将,他们老了。
而新一代的时髦孩子已经很少愿意再光顾老莫了,他们对老莫不感兴趣的原因是:倘若不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到这里聚餐就显得太过隆重。对于他们来说,俄罗斯只是一个国名,而怀旧还远远没有提上日程。
失去了苏联老大哥的老莫,早已经不再是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