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活跃于网络上的人士将网络话题结集成书《十字路口的深圳》,出版后受到广泛好评。此事再次展示了网络论坛对于当代中国的特殊价值。它为民间人士交流自己的思考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一般来说,只有在交流中,思想才能成熟,并对社会发挥影响。
说这本书是中国民间思想的第一次系统表达,也许言过其实。但是,如此具体地切入一个城市的公共政策,则是比较新鲜的。从这个意义上,这三位作者超越了纯粹的观念之争,发挥了国外“思想库”的功能:经过长期观察和研究,系统提出一些政策性设想,供政府选择。
任何公共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公众的讨论,但是,当人们卷入讨论的时候,可能需要一种“方向感”。尤其是在经济、制度、社会转型的时代,正确的方向感是至关重要的。独立地思考、表达本身固然是重要的,体现了社会的自由度在扩大;但对于整个社会的福利来说,更重要的是独立而又理性地思考和理性地表达。这体现的是公民负责任的精神。 好在,随着社会逐渐转型,公民精神和理性力量也在开始凝聚。一个年轻的中产阶级的雏形正在形成,这个阶层普遍地具有较高教育水平,在城市中拥有一定财产,最初在作为业主维护自己权利的行动中,他们就体现了理性精神。透过网络和一些高度分散的自愿性社团,他们也形成了某种初级形态的中产阶级心态和文化。他们在民间的思考也显示出了中产阶级的特征:独立、谨慎、理性。
《十字路口的深圳》本身也正体现了这种理性精神逐渐发育的过程。最初的网文《深圳,你被谁抛弃》,具有较为强烈的激情色彩。不过,当问题被提出后,仅靠激情是无法解决的。由此,作者们走向了更为理性的观察和思考历程,从而提出了一些相当具有建设性的政策设想。
一旦民间理性地思考,则其价值立刻凸显出来。因为他们的思考本来就不受权力的束缚,能够无所顾忌地揭示问题,其所提出的解决方案也更贴近民众的诉求。这些都是官方智囊所不能比拟的。因此,对于明智的政府来说,这些思考对制定公共政策具有很大参考价值。
当然,政府也有必要学会与民间打交道:当民间正在学习理性地思考和表达的时候,政府恐怕也需要改变自己的习惯,理性地作出回应。
(作者姚中秋,刊于10月20日《新京报》,本报有删节)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