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济南10月21日电(记者张晓晶)中国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目前,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步入婚育年龄。与此相呼应,中国传统的养老观念也正在发生变化。
山东省老龄办事业发展处处长王照奎认为,中国的养老方式是反哺式的。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纷纷成家立业,一个孩子要赡养四个老人,养老压力增大,传统养老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新的家庭构成。在中国城镇,对父母进行经济供养问题不很突出,难的是让子女拿出时间和精力在生活上照料老人。
正因如此,“积极养老”的观念在中国一些城市得到大力提倡。这一观念鼓励发挥老人自身的作用,年轻时就为养老积极做准备,包括参加各种养老保险,从事力所能及的社会事务,减少对子女的依赖。上海市在本世纪初就开始试点,让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进行时间储蓄,这样,等自己年老需要照顾时可以获得别人的帮助。山东省目前正在探索个人早期养老投入的方式,引导各类有收入的人员拿出一定比例作为养老积累,鼓励参加商业养老保险和银行养老储蓄。同时,引导低龄健康老年人参加经济建设和社会活动,使老年人以“为”促“养”。另外,中国积极推进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目前社区的功能正得到进一步完善,以社区为平台,家庭养老压力将得到大大缓解。
老年人对子女养老的依赖性正在减少,与此同时,老年人也不再为儿女所累。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辈较之他们的祖辈来说,一般都接受过不同程度的教育,具有一定的自养能力。中国城镇的许多老年人正在改变“围着家务忙、绕着儿孙转”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城市老年人走出了家庭。退休前曾在济南市一所小学任校长的刘女士和老伴都是教育工作者,退休以后,老两口为孙子请了一位家政工,自己乐得轻闲。她说:“一方面,我们的育儿观念已经过时了,另一方面,我们忙了一辈子,退休后又上了老年大学,社会活动多,不想把自己拴在家务上。”据济南市市中区“热心大嫂”服务中心介绍,这几年,老年人主动为儿孙请家政工的比例逐步上升,已占了1/3左右。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很多老年人考虑自身健康和生活安排,更愿意从家务中脱身出来,享受自己的生活空间和生活乐趣。
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父母和子女又各有自己的生活空间,也有很多人担心,子女和老人之间的亲情会变得淡薄。但很多社会学者表示,随着独生子女时代的来临,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正在受到挑战,养老也将会从以家庭为主逐渐向以社会为主转变。
相关报道一:一子养四老:独生子女时代呼唤社会化养老
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陆续进入婚育年龄,我国的养老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个孩子要同时赡养四位老人,这一家庭养老格局正在受到挑战,人们对社会化养老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全文]
相关报道二:2050年老年人口将达4.36亿
在承受就业压力的过程中,我国的人口将逐渐老化。我国的老龄化水平在2020年将会是12%,但在2021年至2050年则会迅速增加到23%。
随着小康社会的到来,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会大大增加,这样老年人退休后的平均余命也会随之延长。我国男性现在的平均预期寿命是70岁,女性为73岁,预计到2050年左右,男性的平均预期寿命会延长到75岁,女性会延长到80岁。如果男性仍然在60岁退休,则其平均余命会延长到15年;若女性仍然在55岁退休,则其平均余命会延长到25年。这会大大增加未来的养老负担。
我国现有60岁以上的老年人1.4亿人,2020年将增至2.4亿人,2050年将增至4.36亿人。社科院的专家说,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都比较低时,我们过早地跨入了老龄化社会的门槛,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发展中的问题,现在的独生子女将不得不负担沉重地度过自己的成年时代……[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