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刘银海)昨日,有媒体透露我省岐山周公庙遗址考古挖掘取得新进展——18号墓疑现盗洞,经本报记者昨日现场调查证实——周公庙遗址发掘没有任何进展,可疑盗洞也“神秘消失”。
10月21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周公庙遗址考古队队长王占奎带领记者来到周公庙遗址18号墓的考古挖掘现场,只见十几名工人正在考古人员的指挥下小心地去除表层浮土,在表层浮土中,考古人员时不时地捡出一些陶片,并将陶片小心地放在塑料袋内,再填写完挖掘记录,将记录卡片一同装入塑料袋。
可疑盗洞“神秘消失”
王队长指着陶片告诉记者,挖掘古墓时,浮土中出现陶片很正常,应该准确地说,考古挖掘目前没有任何进展,只是每天铲土,至于一些媒体说,21日有可能确定盗洞一事,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在20日下午取土过程中,一名妇女在推车时,的确一脚踩出一个小洞,但是,这个有可能是兔子洞,也有可能是老鼠洞,还有可能是被盗痕迹,这都很难定论,随着取土工作的不断进展,一脚踩出的小洞就自然消失了,并没有一些媒体上说得那么玄乎。
随后,记者先后来到35号墓和32号墓的取土现场,发现工作人员正在紧张的施工之中,据现场一位负责人称:在本次确定的1号、18号、32号、35号等几个大墓中,考古人员分别选定了一个破坏或被盗最严重的大墓和保存相对完整的大墓进行发掘,前者选择了32号墓,后者选择了18号墓作为重点发掘对象,32号墓目前已探明有一个被盗大洞,而35号墓也是保存比较完整的大墓,但相对18号墓,35号墓就是一座小墓。
墓主是谁年底有望揭晓
目前,几座大墓的主人到底是谁?墓室内还有没有珍贵的随葬品?18号墓到底有没有被盗?这一切都还是个谜,用王队长的话说:“要知道这些答案,至少也得等到年底,因为100多平方米的墓群要发掘至少得铲2—3个月的浮土。”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