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月28日起,历时约一年的莫高窟北区加固工程将拉开帷幕,这是历史上首次对莫高窟北区实施大规模加固维修。
有人提出建议,“开放北区将是分流游客的一个重要方式”。随着北区系统考古的完成和加固工程的即将展开,北区向游客开放提上了历史日程。
莫高窟北区考古续写“敦煌学”辉煌
新华网兰州10月23日电(记者王艳明)随着首部全面反映莫高窟北区考古成果著作《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今年全部出齐和莫高窟北区加固工程本月底的开工,占莫高窟总洞窟1/3的北区首次揭开了神秘面纱,而北区新发掘出的众多珍贵原始资料,也消除了人们对“敦煌学”研究将因材料被挖掘殆尽而走下坡路的疑虑。敦煌研究院保护所所长王旭东说:“从本月28日起,历时约一年的莫高窟北区加固工程将拉开帷幕,这是历史上首次对莫高窟北区实施大规模加固维修。”集壁画、彩塑、建筑于一身的敦煌莫高窟,被公认为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连续营造时间最长、内容最为丰富的石窟长廊和佛教艺术殿堂。但就在如此闻名于世的世界文化遗产之内,人们关注的只是有壁画和彩塑的南区,而北区几乎被遗忘。长期以来,由于缺乏足够的考古信息和研究成果,莫高窟北区崖面上一片荒凉的“破洞子”很少有人问津,就连学术界也在观望。北区崖面上的洞窟数量有多少?洞窟形制有什么特征?开凿数以百计的洞窟又有什么用途?它们在莫高窟石窟群中占有什么地位?没有人能够做出回答。
为了弄清这些问题,1988年至1995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敦煌研究院的考古人员对莫高窟北区先后进行了6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今年由文物出版社全部出齐的三卷本《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就是这一系列考古的集大成之作。
曾主持莫高窟北区考古发掘的敦煌研究院研究员彭金章说,在《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中,长期以来人们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基本都有了解答,尽管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对于敦煌遗产来说,莫高窟北区考古无疑是一次重大的考古新发现。
通过此次系统考古发掘和研究,专家们确知,北区崖面现存洞窟248个,其中新编号洞窟243个,加上南区已知的487个洞窟,莫高窟现存洞窟“新增”至735个,基本恢复了唐代碑刻中莫高窟“窟室一千余龛”的原始面貌。同时,专家们还发现了“前室和一个后室”、“前室和双后室”、“前室、一个中室、一个后室”等过去从未发现过的洞窟类型。
彭金章说,除了洞窟的数量之外,北区的性质如何,古人凿此有何用途,一直困挠学术界。过去有人推测,“北区洞窟是画工和塑匠的住所”,但在数年的发掘和研究中,不但没有发现上述资料,反而发现了禅窟、僧房窟、瘗窟、廪窟和礼佛窟等洞窟类型,从而证明,北区是当时僧众生活、居住、修禅以及死后瘗埋的场所。依托敦煌石窟艺术和藏经洞出土文献,上世纪初,一门国际显学——敦煌学产生。近一个世纪以来,“取用新材料,研究新问题”几乎成了敦煌学界的“金科玉律”,但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和可用新材料的挖掘殆尽,许多人担心,敦煌学会不会在新世纪走下坡路。莫高窟北区的考古新发现,无疑消除了人们的顾虑。
彭金章说,在北区出土的诸多遗物中,首屈一指的要数回鹘文、藏文、梵文、婆罗迷文、回鹘蒙文、八思巴文、叙利亚文等多种民族文字的珍贵文献,它们的发现尽管与上世纪初藏经洞“宝藏”不可同日而语,但其珍贵价值也让学术界吃惊不小。如汉文《排字韵五》文书是失传已久的佚书,西夏文《碎金》、《地藏菩萨本愿经》、《番汉合时掌中珠》残页都是国内甚至世界上现存的孤本,另外发现的回鹘蒙文、八思巴文、叙利亚文文书还是敦煌地区首次发现。
除文字资料外,在北区出土文物中,考古人员还发现了波斯银币、西夏钱币、回鹘文木活字等,这些都是敦煌地区首次通过科学考古发现的珍贵文物。另外,北区还出土了一批铜器、木器、铁器、陶器和棉麻毛丝织品等。专家指出,这些文物同样有较高的考古和研究价值,将对敦煌学研究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展示是所有文化遗产自觉承担的社会功能,敦煌也不例外,从1979年开放至今,先后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万人次的游客参观了莫高窟。但随着游客的逐年增多,脆弱的壁画和彩塑已经不堪重负。如何“解放”洞窟,为世人所共同关注。
近些年,敦煌研究院试图通过参观预约、打造虚拟洞窟等方式来缓解保护压力,但面对蜂拥而至的游客,仍是收效甚微。因此有人提出建议,“开放北区将是分流游客的一个重要方式”。随着北区系统考古的完成和加固工程的即将展开,北区向游客开放提上了历史日程。敦煌研究院保护所所长王旭东说,在此次北区加固工程中,除对崖体进行全面加固和维修外,敦煌研究院还将选择一批洞窟建设相关基础设施,为开放做准备,一年之后,北区将成为吸引游客的新亮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