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下个2时许,距今2700年的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墙,其南城门15米长的城墙轰然坍塌,18日有关部门已经开始抢修。(10月19日《人民日报》)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文物受损后再修复是被动性的保护措施,而主动性的保护措施是创造良好的文物保存环境。然当,人们发现就在这轰然坍塌的世界文化遗产周边,不仅没有得到主动性的保护,而且不断地遭到人为的破坏。每天大型挖土机、夯土机轮番作业。据当地老百姓介绍,多年前很多地方就出现了裂痕,有的还出现了夯土。不要说经历了2700年风雨浸蚀的土城墙,就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现代化建筑也“敌”不过大型机械的轮番“进攻”。古城墙轰然坍塌的命运是命中注定的。
然而,就在人们对古建筑冷漠的同时,有些地方也出现了复古的热潮,一些官员患上了“喜新厌旧”的坏毛病。对真古迹、真文物不注重保护,而对一些假古董却很感兴趣。有人喜欢复制古迹,对一些年久失修的古建筑、古文物,不是采取保护措施,却是花巨资推倒重建;有人喜欢仿古,建起了一条条明清商业步行街,出现了一栋栋仿古建筑群,虽然挂上了灯笼,穿上了古代服装,但让人看了总显得不伦不类。
造成对文物保护“喜新厌旧”的根源是我们对文物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是典型的“文物盲”。分不清保护文物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急功近利,好搞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其实,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文物是先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资源。作为后代有义务保护好古迹,让古文化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而保护好文物,也同样是政绩。
因此,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一定要弄清保护好文物同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加大对文物保护方面的投入,注重对文物保护方面的宣传,动员人们人人爱护文物。同时,必须建立健全对文物保护的问责制度,让文物保护工作有人管。让患有“喜新厌旧”毛病者及时得到根治。(稿源:红网)(作者:龚怀远)(编辑:杨国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