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委向市民公布了一份教育行动计划,其中一条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初中(含民办)新生入学不得举行任何形式的书面考试和测试选拔学生”。据说提出这样的禁令是为了彻底打破上海义务教育阶段应试选拔的壁垒。(据《东方早报》10月22日)
这些年书面考试的形象确实不大好——干什么事儿都得先做上一大堆的卷子,然后根据最后的分数来决定一个人的前途。因此一提起这四个字就不免让人想起“呆板”、“机械”等字眼。尤其是当我们喊出“素质教育”的口号后,书面考试更是成了众矢之的,仿佛“书面考试”同“素质教育”从来就是不共戴天的仇人一般。
应试教育谁都讨厌,但我们将气全部撒在书面考试身上却不免有些冤枉了它。同其他考试形式一样,“书面考试”不过是众多考试形式的一种,而且从古自今,从国内到国外,在对学生的选拔过程中都一直沿用着这样一种形式,可见书面考试的存在是有它价值和意义的。而我们今天之所以这么憎恨“书面考试”,主要是因为一些人将这种方式使用推至了一种极端,使其成为了选拔人才的唯一方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试教育”、“唯分数论”得以大行其道。
禁止任何书面考试选拔学生,会使我们对学生的考察有失全面、缺乏说服力。不管怎么说,书面表达能力是衡量一名学生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缺少了这一环节,就很难说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是准确、全面的。另外,对学生某些方面素质的考察只能通过书面的形式,或者说通过书面的形式考试是最好的,完全禁止书面考试会使我们失去一个衡量学生的极好途径。
禁止任何书面考试,也会使学校选拔学生的自由过大,为一些不正当行为大开方便之门。书面考试虽然显得机械呆板,但判断也相对客观,在书面考试的过程中弄虚作假的机会也较少。其他形式的采用虽然会相对灵活,但其中的主观成分也会大大高于书面考试。由于教育资源分配问题的普遍存在,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择校的的现象都很严重,如果没有一个相对客观的选拔标准,极易使这些学校手中的“自由”成为同金钱、权利交易的砝码。
我们反对将书面考试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但全面禁止书面考试却又显然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书面考试不过是评价学生的一种手段,其本身并没有什么过错,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正确地去使用它。(稿源:红网)(作者:彭健)(编辑:杨国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