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12月,罗顺德在学术会议上作报告。(资料图片) |
一封群众匿名举报信,竟然揭开了当前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腐败黑幕,挖出了一串贪官,其中还有一位声名显赫的药学权威。
9月17日,湖北省药学会原秘书长、武汉某大学药学院原副院长、湖北省人民医院药学部主任罗顺德,被武昌区法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在规定时间内,罗顺德没有提出上诉。至此,一场在湖北省医药界引起震动、历时7个多月的反腐风暴尘埃落定,涉案的70余人中有9人被检察机关立案起诉,7人被追究刑事责任。
检察官乔装钓出“药贪”
今年2月,武昌区检察院举报中心收到一封匿名举报信,信中反映武汉市某企业职工医院购买B超设备时,医院领导拿了回扣,购买黑白B超设备的价格达到了彩色B超设备的水平。
接到举报后,检察官们乔装药商,以药品回扣为饵,钓出一串串“药贪”。
起初,检察官化装成药商,到被举报的医院了解购进B超设备的情况,辗转打听,弄清了行贿人的身份———湖北鸿通医药公司业务员兰华丽。2月17日,两名侦查人员以购设备名义约出兰华丽谈业务。急于做成生意的兰华丽没加防范,倒出了她“搞定”医院的内幕,包括给什么人多少回扣等等细节。掌握有力证据后,检察官钓出了这起系列案件的第一个“药贪”———某企业职工医院院长张显强,将其“请”进了检察院。经查,张显强在组织单位购买医疗设备时,先后3次收受贿赂3.8万元。
从兰华丽身上打开突破口后,检察官们在“请”进张显强的同时,分出另一路人马突袭兰华丽所在单位———湖北鸿通医药公司,并最终在这家公司老总的家中查获了一本秘密账簿,账簿上记录了这家公司在进行GSP认证时,给湖北省药监局市场监督处副处长李晓明送钱的事实。于是,检察官们再次采取扮演药商的手法钓出了李晓明。接下来,检察官顺藤摸瓜,查清了“医药公司———药品集中招标办公室———招标公司———医院”等各个环节70余人组成的“腐败链”。
药学权威一月受贿13次
在受贿人员中,最引人瞩目的重量级人物是湖北省药学界的权威罗顺德。他的头上,戴着10多个代表其在药学界地位的“光环”———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药学会秘书长,武汉某大学药学院副院长兼该大学医院药学部主任……
罗顺德最令药商感兴趣的是武汉某大学医院药学部主任这一身份。药学部是负责医院药品采购的关键部门,药品进入医院并最终到患者手里,药学部主任可以说拥有“生杀大权”。于是,罗顺德便成了药商“公关”的重点对象。
用钱开路,是药商不约而同采取的一致手法。法院的判决书上,清楚地记录了药商用钱攻倒罗顺德的一桩桩事实:
2003年11月,被告人在其办公室收受湖北普康医药有限公司姚某给付的美元2000元;2004年1月,被告人在其办公室收受湖北立康医药有限公司夏某给付的人民币5000元;2004年1月,被告人在其办公室收受湖北康圣医药有限公司季某给付的人民币5000元……
法院经审理查明:在2003年1月至2004年2月,罗顺德利用职务之便,共接受药品供销单位及个人给付的贿赂款人民币4万元、美元3800元和港币2000元。其中,仅在2004年1月,罗顺德就受贿13次。
办案人员说,罗顺德接受一家医药公司的邀请到澳门游玩,在从澳门返家的途中被抓,身上还带着在澳门葡京赌场收受这家医药公司经理给的2000元港币。罗顺德索贿受贿次数之频繁,手段之大胆,为检察机关历年来少见。
在涉案的70余人中,几个重量级的人物主要集中在负责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关键部门。负责编制招标药品目录和进行业务指导的湖北省卫生管理中心原主任李建屏,受贿人民币8.6万元;负责代理招标的湖北省成套招标有限公司副处长杨小舫,受贿人民币13.1万元、美元400元,此外,还有其他几大医院负责药品采购的药事部主任、副主任等。药商为了让自己的药品进医院,无一例外地采取金钱开路,事前或事后对负责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各个环节的主要官员大肆行贿。
“阳光工程”变“腐败工程”
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是2000年起我国药品流通体制推出的一项重大改革。一项用来纠正药品购销中的不正之风、减轻群众用药负担的“阳光工程”,在一群贪官手里却演变成了一项“腐败工程”。本案暴露出当前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存在的管理漏洞,为有关部门敲响了警钟。
武汉市首家通过GSP认证的汉深医药公司总经理叶柏森不止一次向记者抱怨,公司药品“中标就死”,最终进不了医院。这位负责人说,由于同一种药品中标的企业太多,而中标企业与医院签订药品购销合同时,又没有明确采购数量,药品中标后,企业还要挤破头到医院跑关系、找路子。这说明有关部门在编制药品目录、确定中标企业以及选择中标药品等关键环节上存在管理漏洞。
据了解,目前各地都成立了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管理机构,上有领导小组和指导委员会,下有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办公室,但领导挂帅的多,真正具体做工作的只有三四个人。虽然现行管理办法规定了一套严格的工作程序,但基本上只有少数人参加,且不对外公开,透明度不够,漏洞很大。
武汉市协和医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说,这种管理漏洞还表现在监督环节上。各地虽成立了专门的监督委员会,但由于药品的特殊性,这个由各部门人员组成的机构真正懂药品知识的少。而专家委员会在审核药品时,常常要面对上千种药品,走过场的多;再加上专家们大多也不愿得罪人,监督机构形同虚设。
此外,中介机构的招标主体也存在问题。目前具有药品招标采购代理资格的中介机构,大多由卫生部门下面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办公室演变而来,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暗箱操作空间大。如湖北省成套招标有限公司,就是由湖北省机电设备成套中心和湖北省设备招标办公室参股组建,国有性质。根据湖北省药品集中招标文件规定,这家公司负责代理省属和市属医院对药品进行集中招标采购工作,属垄断经营。管理上的漏洞,为一些官员铤而走险提供了可乘之机,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
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实施4年来,针对暴露的一些问题,国家和地方都相应出台了一些补救措施,加以规范。但业内人士指出,规范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应标本兼治,从源头抓起,当务之急是要解决运行机制上的群众利益主体缺位问题。鉴于目前负责这项工作的单位和部门与群众没有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可考虑引入医疗保险机构深度介入,代表群众聘请专家,对这一活动进行监督,而在体制上则主要是解决“以药养医”问题。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