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发现,许多对外活动较多、经常出入公共场所的白领们已经开始使用一种名为反偷窥“探测狗”的小电子设备保护自己的隐私。一场偷窥与反偷窥的“电子战”开始在普通人中间悄悄打响。
进入《狐说新闻》社区发表评论
案例
浴室“针孔”吓坏洗澡女子
通过朋友介绍,记者见到了周女士——一位反偷拍“行家”。她告诉记者,“一天在家里洗澡,隐隐约约感觉到有什么东西在闪。当时特别害怕。”周女士回忆说,她急忙围上浴巾,跑出浴室。穿好衣服仔细看,发现是一个针孔摄像机。“有种非常特别的感觉。”周女士说,虽然事后她抓住了“偷窥者”(老公搞的恶作剧),老公也保证今后再不开这种玩笑,但是,“心里就像得了病,总是提心吊胆的。”
周女士开始变得疑神疑鬼,直到买了反偷拍“探测狗”才重新安下心来。周女士顺手从包里拿出“探测狗”,一块白色火柴盒大小的东西。周女士说,她常带着这只“探测狗”,感觉有危险的地方就拿出来探测。一次到外地出差,她在某家酒店卫生间里就探测出一只“小针”(针孔摄像机)。“但酒店负责人表示并不知情,只好不了了之。”
发明
“探测狗”已过渡到第三代
反偷窥“探测狗”的发明者——清华大学安全技术实验室唐泰工程师介绍说,研制“探测狗”的初衷是应一位朋友的要求,因为朋友之妻经常出差住店,而有关针孔摄像机的种种传言给夫妻俩带来了不小的恐慌,便求助于从事安全技术研究的唐泰。唐泰研究了市场上各式“针孔”的特点后研制出“探测狗”。据唐泰讲,由于顾客不断提出新要求,现在的“探测狗”已经是第三代了。
唐泰介绍说:“‘探测狗’能在10米的范围内侦测到无线摄像头发出的电磁波和无线电波。他说着开启了一个无线“针孔”,记者手中的“探测狗”马上有了反应:警示红灯不停闪烁,越接近摄像头,灯光越亮,闪烁频率越快。
调查
购买者范围扩大到白领
记者在中关村附近调查,看到有四五家店铺在卖“探测狗”。记者粗略统计,在10分钟之内,有两三个人到柜台询问该商品。一位姓张的小老板告诉记者,反探测的设备一个月能出货四五件,顾客中男士多于女士。记者疑问:“难道男士比女士怕被偷拍吗?”小老板告诉记者,据他了解,多半是男士买给女士“送礼”的。除此之外,记者还在网上发现许许多多销售“探测狗”的商贩,而且除北京外,广州、上海等较发达地区都有销售。
据唐泰讲,“探测狗”虽然价格在千元上下,可一上市就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一开始我们把‘探测狗’确定为年轻人使用的时尚产品,可反馈回来的市场信息显示,一个更为庞大的市场来自于商务人士。”他分析,商务人士购买“探测狗”是为了防止商业间谍。但是,唐泰说,从今年年初开始,购买者的范围开始扩大到普通白领。晨报记者于祥明
专家观点
偷窥设备泛滥
凸显道德危机
在采访中,唐泰表示,一个普通人进入客房或试衣间后,先要掏出反偷拍设备侦测一番,这种行为本身就已足够滑稽且让人感到悲哀。据他分析,出现这种局面完全是偷窥设备的泛滥导致的。唐泰告诉记者,他的第一个客户是一位四川商人,因其前妻用“针孔”偷拍下了他与情人约会的场景,并在离婚诉讼时当庭播放,使这位商人备受刺激,非要买到反偷窥设备才觉得踏实。
近日提请审议的治安管理处罚法草案规定,对偷窥、偷拍等行为将进行处罚。但唐泰认为,这种偷窥与反偷窥的“电子战”并不会因该法案的出台而立刻停止,相反,会因有法可依而变得更加普遍。“这项法规的起草说明偷窥问题的严重和执法警力的不足。”唐泰认为,此法规的出台,会引起更多人的注意。在经历一段“电子战”高潮后,“电子战”会趋于缓和,最终以人们道德水平的提升而渐渐“休战”。晨报记者于祥明
法规链接
近日提请审议的治安管理处罚法草案规定:偷窥、偷拍他人卧室、浴室等隐私场所,或者窃听他人隐私的行为,将处5日以上10日以下的行政拘留,情节严重的,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的行政拘留;可以并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
草案还规定,非法制造、贩卖或非法使用窃听、窃照、窃录专用器材,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1日以上5日以下的行政拘留,并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单位有这种行为的,处警告,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